甘肃通渭多举措盘活撂荒地
九成撂荒地有效整治
通渭县是陇中地区种粮大县。撂荒地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共排摸出7.9万余亩撂荒地,通过实效措施,全县90%以上的撂荒地得到了有效整治。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10台推土机来回穿梭作业在通渭县北城铺镇新合村湾儿社高低不平的土地上,700亩新修梯田项目正在加快实施,窄小坡陡的山地正逐步被改造成层叠有序的水平梯田地。新合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告诉记者:“这些地块农业机械进不去,耕种成本高,部分田地成了撂荒地。现在有了梯田项目,终于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了!”
“突突突……”曹坡村一片闲置田中,旋耕机、铺膜机正在作业,农人在不远处忙着覆膜。今年起,这片撂荒地将成为种植大豆、玉米、小杂粮的“产业田”。“合作社去年开始流转曹坡村土地,大概1100多亩,用于玉米套种大豆和春小麦、小杂粮。半个月来,我们一直进行铺膜,面积达到700多亩,现在开始种植春小麦,有400多亩。”通渭县浩乐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永红介绍说,从去年开始,他的合作社就流转了曹坡村这半面山的土地用来发展小杂粮种植业。
在华家岭镇,撂荒地的整治与春耕生产紧密结合,镇政府通过免费发放种子、化肥等方式,动员有条件种植春小麦的农户和合作社,抢抓农时种植春小麦。
“我们村结合撂荒地整治,流转农户土地,在全湾社打造1000亩春小麦种植点。”华家岭镇石卜沟村党支部书记王福胜介绍说,石卜沟村通过召开会议、入户走访,不断强化惠农强农政策宣传和解读。
合作社助力整治
油府村是新景乡西北部的一个村子,全村辖6个社237户853人,耕地面积3529.97亩。今年以来,油府村村“两委”自筹资金购买了大型农机,并与农户协商,将撂荒土地流转给村级合作社进行集中整治、经营。
新景乡油府村党支部书记张象辉介绍说,村上依托村集体合作社从农户手里流转了400亩撂荒地,目前已经开垦300亩,用来种小麦和玉米,让农户多打粮食、端牢饭碗,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
像油府村一样,通过村集体兜底保障撂荒土地“应耕尽耕”,是通渭县整治土地撂荒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土地流转政策,村集体统一规划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在解决撂荒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基础。
为有效解决缺劳力、散户复垦种植效益低导致的撂荒问题,该县加大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把社会化服务作为撂荒土地整治、复垦生产的有效手段,着力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确保撂荒地整治成效。
“我家里面有30多亩地,这几年都荒了,现在通过托管,土地都种上了,现在我工作也不耽误,土地里还有一定的收入。”陇阳镇中庄村党支部书记曹兴说,通过合作社托管服务,他家的荒地现在全部得到了复垦。
常家河镇常河村依托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购置了一大批农机设备,高效投入到撂荒地和春耕生产工作中,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常家河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姚尚举介绍说,今年,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常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创办了社会化服务作业队,现有大中型机械6台、各类农机具30余件,为全镇撂荒地整治提供耕种服务。
通渭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经服务站站长杨天水介绍,通过社会化服务,特别是村集体创办的社会化服务队伍的大面积作业,有效解决了全县3.5万亩撂荒地的复垦问题。
撂荒地“变身”产业田
为做好“土地”文章,该县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及致富能人、种植大户投身乡村振兴,通过提供托管服务、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创新土地托管新机制,带动农户发展特色富民产业,让老百姓从产业发展中受益,有效解决土地撂荒。
瑞福农机社会化服务合作社负责人李远志去年流转土地2000多亩,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马铃薯原种共计2000多亩,为陇阳、陆义两个村提供社会化耕种服务约1200亩,全年净种植收入在200万元左右。
“今年镇上动员将周店、庆阳两个村撂荒地进行整治,我计划继续种植马铃薯原种,粗略计算可增加收入50万元以上,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社会化服务方式带动农户260户,每户全年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李远志说。
鸡川镇则依托龙头企业鑫旺林果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5个村打造“万亩全膜玉米种植片区”,连片种植玉米,遏制耕地撂荒,促进农民增收。
想金山盼银山,守住耕地是靠山。该县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将撂荒地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扎实开展撂荒地治理,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