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綦江多措并举开发利用闲置地,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重庆市綦江区耕地面积127.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2.73%,其中水田62.46万亩,旱地64.99万亩;人均耕地1.36亩,占全国平均水平的90%左右。2019年,綦江区组织对1006.22亩耕地进行调查,发现经作产业弃管、休耕、季节性撂荒等闲置面积共计211.57亩,闲置面积占调查面积的21.03%。为了切实解决这一大难题,全区采取土地入股、保底分红、代耕代种、免收租金、效益分红等模式开发利用闲置地3万多亩,有效稳定了粮食生产,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2020年,横山镇是綦江区开发利用闲置土地的典范,种植“横山贡米”新开垦闲置地3000余亩,惠及1200余户3800余人,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达480余万元,实现利润90余万元。现将綦江区经验做法及成效归纳总结如下:
一、发挥品牌优势,强化龙头带动
綦江区现有“横山大米”“花坝糯玉米”“东溪花生”等知名粮油品牌,其中“横山贡米”是清朝时期綦江地方官吏呈送皇宫的贡米。近年来,綦江区紧紧围绕“贡米”品牌,依托重庆重粮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粮食集团綦江区粮食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成功申报“横山大米”地理标志注册商标,取得中国、欧盟有机食品双认证,并荣获“重庆十大好吃大米”等殊荣。綦江区在横山镇堰坝、新寨等村打造了1000亩“横山贡米”标准化示范基地,是重庆市目前最大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同时,集团公司还在全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保底收购价2元/斤,订单优质稻面积达10000亩,年收购优质稻3000吨。
为壮大“横山贡米”产业基地,发挥品牌优势,抓住疫情期间外出务工人员滞留在家的机会,綦江区大力挖掘闲置土地资源,实现满栽满插、应种尽种,保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2020年,綦江区在横山镇新寨、堰坝、回龙、新荣等村创新模式开发复耕闲置地,并向全区推广,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盘活土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
綦江区选派184名区管领导干部、9名党员民营企业家、58名区级单位中层干部到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统筹整合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积极探索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租赁经营型等模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横山镇以产业发展盘活闲置地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广“涉地农户+村集体”运营模式,鼓励引导农户特别是建卡贫困户土地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涉地农户按照“保底分红+效益分红”模式实行收益分配,第一年不分红,第二年起按100斤/亩保底分红,实现收益后按照“3331”(即利润的30%作为公积金留存,用于防范风险和扩大再生产;30%作为公益金,用于村内公益性项目建设和帮扶贫困群众等;30%用于涉地农户按入股土地面积分摊;10%用于集体经济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的分配模式进行效益分红,大大调动了农户的入股积极性。
三、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
綦江区结合农田宜机化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整合资金500万元实施闲置地开垦。綦江区共培育规模较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15家,横山镇优选重庆市盈益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易尔农机专业合作社2家基础设施完备、技术过硬、服务能力强的市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闲置地开垦600元/亩、全程社会化服务550元/亩,高效带动闲置地复耕复种。社会化服务组织按100元/亩享受社会化服务补助政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享受种粮大户补助政策。
四、坚持绿色发展,提升产品质量
綦江区“横山贡米”产业发展以绿色生态有机双认证为发展目标,在生产全过程坚持绿色先行。通过“稻-鸭”共养、“稻-鱼”共养、“稻-油”轮作等模式,借助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还田等提升耕地地力;采取集中育秧、稀泥育秧、机耕、机插、机收等集农机农艺植保为一体的绿色配套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护耕地质量,增加产品品质。横山优质稻种植基地被认定为市级标准化种植示范项目,“横山贡米”标准化示范基地实现单产610.6公斤,亩均增效416.08元,化肥使用量减少了3.2%,农药使用量减少了4%的可观效益。
五、推进三产融合,提高综合效益
綦江区“横山贡米”产业基地海拔在600米以上,与横山镇天台山风景区、逸峰古镇、竹林寺等旅游景区有机融合。近年来,綦江区围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水稻-油菜轮作,打造了赏花摘果及农事体验等农旅融合精品线路3条,产业基地内举办了清凉横山、夏季旅游开幕节、全民健身运动会等节会活动,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为加强产业基地的综合开发,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綦江区引进重庆黍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入驻产业基地,围绕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着力打造5000亩田园风光,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新业态,把农场变成工厂、把田园变成公园、把产品变成商品,实现“一田多用”,充分挖掘潜在收益,为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乡村作贡献。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