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3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夯实“米袋子”
农业过去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基础较弱、设施老化等问题制约着湖北省粮食稳产高产和现代农业发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湖北省连续多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越来越多的“望天收田”变成“稳产高产田”,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在全国率先探索“绿色农田”
云梦县沙河乡太平村,1000余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生态沟渠纵横交织,机耕路四通八达,太阳能杀虫灯整齐排列着。
这个冬日,荆楚大地上,一个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如火如荼开工,掀起秋冬农业开发高潮。
湖北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连续多年粮食总产稳定在50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贡献。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设施老化等问题比较突出。一项调查显示,湖北省60%的农田只能抵御5年一遇的灾害,多数排灌设施带病运行,中低产田普遍居多,严重制约着粮食稳产高产和现代农业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举措。2016年,湖北省定下十三五目标:到2020年,建成357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农业农村部通过核查,核定“2011至2018年”期间全省已建设高标准农田3416.6万亩,去除重叠后面积2982.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2.39%。
更令人欣喜的是,湖北省在全国率先探索绿色农田建设,建设中融入耕地质量保护、生态涵养修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内容,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
天门采用科技手段,对沟、渠、塘堰等运用预制互锁式生态预制块、中空植草砖等生态护坡工艺;对田间道路采用泥结石路面,为生物迁徙、栖息创造良好环境。孝感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强调“少硬化、不填塘”,推广生态沟渠、塘堰湿地系统,倡导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地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据了解,全省33个县市区开展了绿色农田建设示范工作,41个项目核心区面积10.73万亩,辐射带动区面积22.92万亩,超过年初既定目标。
抗灾减灾显担当
“以前每年都要积水排涝,现在地平整了,水渠都通了,今年汛期发挥了大作用。”公安县章田寺乡联台村党支部书记冯运清说。
公安是全国重点粮棉油生产基地,然而,身处长江边,当地许多农田地势坑洼不平,农业生产极为不便。往年一遇到旱涝灾害,老百姓直挠头,洼地受涝,高地受旱,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
让高标准农田建设惠及更多百姓。公安县重点选择麻豪口、甘家厂、章田寺和孟家溪等4个“水袋子”乡镇,构建大水系,泵站、沟渠、水闸、涵管……一系列水利设施建后,活水畅流,实现能灌能排、旱涝保收。
今年大灾之年,高标准农田显担当。以孟家溪为例,全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灌溉面积16125亩,年新增水稻72万公斤,新增油菜26万公斤,新增农业产值285万元,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以47个粮食主产县(市、区)为重点,优先选择建设条件好、相对集中的区域,集中连片推进,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高产田”。今年初,湖北正处在疫情严格防控时期,湖北省未雨绸缪,采取了超常规措施,优先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前开工。
进入汛期,超长梅雨季来袭,也正值农作物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标准农田让农民变得从容了许多。武汉利梓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00余亩,去年建成了2000亩高标准农田,道路沟渠四通八达,排灌设施系统一应俱全,还配套安装了太阳能诱杀灭虫灯。便利的条件让全程机械化作业变得轻松起来,今年合作社粮食收成不降反增,平均每亩节约成本105元,生产的稻谷产量高、品质好,国家粮食收购部门全部按高价收购。
“与普通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主要在提质、增效、节约成本等方面优势明显,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尤其在今年这个特殊年份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李剑夫介绍。
耕地焕发新活力
“村里准备成立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集中流转农户的土地,统一对外发包。”孝感市孝南区肖港镇官湖村负责人说。
官湖村是孝南区较早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项目启动伊始,便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看准了机会,上门洽谈流转事宜。不仅如此,日渐增多的高标农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许多在外务工的农民纷纷留下来,重新吃上了“种田饭”。
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吸引了一大批农业经营主体投身现代农业,加快了土地流转进程,已形成“边建设、边流转”“待建设、先流转”的可喜局面。
糯稻是应城的特色产业,各类主体流转土地发展糯稻35万亩、总产19.6万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相比2015年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3万亩和1.8万吨,“应城糯米”先后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国家地理商标2个国家级品牌,“应城糯米”商标成为全国农产品著名商标。
在汉川市沉湖高标准农田建成区,福星集团投资建设富硒莲藕、稻虾连作、优质稻、特种养殖四个万亩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600多户农民致富。
李剑夫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动力。
当前全省各地创新机制,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所在村为单位,创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合作社,吸引社会投资,农民将高标准农田形成资产入股分红,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民,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画卷越发清晰。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