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玉米丰收的“科技密码”
单产提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眼下,山西省秋粮正在大面积收获,省农业农村厅、省农技推广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了多场玉米实收测产,结果显示,得益于“一免五增”有机旱作集成技术、超深松蓄水保墒增量技术等科学种植方式,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配套,山西省玉米大面积实收测产单产大幅提升。截至10月29日,全省秋粮收获面积3962万亩,进度95.4%。其中,玉米进度98.6%。全省小麦播种面积793.7万亩,进度99%。
今年,省农业农村厅聚焦粮食生产,实施粮食单产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项工程及技术推广,强调以单产提升带动总产增长,在各区域、各重点县域开展以核心专家组带队的县域整建制单产提升集成技术模式推广,全方位提升了山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0月12日,测产专家在晋中市寿阳县景尚乡贾豹村示范基地示范区实收春玉米9.12亩,平均亩产1179.2公斤,比去年亩增产152.2公斤。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农学院王创云研究员表示:“在今年山西省出现较大范围旱情的情况下,适水宜水区域,选择科学的种植方式是实现稳产的有力保障。我们在景尚乡开展的智能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水肥的精准供给,与普通大田种植相比,水分效率提高20%以上,增产10%以上。”
同日,测产专家对寿阳县朝阳镇胜利村旱地玉米种植示范点进行测产,实收面积5.83亩,实收亩产量906.1公斤。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一年,通过实施玉米超深松蓄水保墒增量技术,胜利村玉米种植示范点实现了秸秆粉碎全量还田—深松—浅翻—耙地—播种—苗前封闭同步完成,最大限度地蓄存自然降水,降低地表无效蒸发。同时选用抗旱耐密高产品种,结合山西农业大学团队研发的玉米播前测温精量播种、宽窄行密植、一喷多促、科学绿色防控、籽粒直收等技术,有效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确保粮食生产质量安全,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
目前,玉米超深松蓄水保墒增量技术已经在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大力推广,为全国玉米生产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10月14日,在应县金城镇席家堡村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示范田,采用“深耕增密、膜侧种植、膜下滴灌”技术种植的玉米机械穗收实收测产中,实收面积5.503亩,平均亩产1304.45公斤,比去年应县实测最高产1230.34公斤增加74.11公斤。在应县金城镇龙泉村玉米绿色高质高效整建制单产提升推进县示范田,实收面积5.36亩,平均亩产1274.93公斤,增产44.59公斤。
山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张中东表示,席家堡村、龙泉村等地开展的玉米单产提升集成技术示范展示,有效将深耕密植、良种配套、水肥精准调控、膜侧播种、膜下滴灌、化控防倒、一喷多促、全程机械化、适时晚收等技术综合集成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展示。示范过程中专家团队全程跟踪、全程指导,取得了较好示范效果,创下了当地玉米单产新纪录,有效助力了玉米单产提升。
针对山西省“十年九春旱”的生产现状,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一免五增”(免整地,增墒、增养、增密、增绿、增重)有机旱作集成技术立足“蓄好天上雨、用好土中水”,依托自主研制的旋播一体机和中耕一体机,集成推广深沟探墒、秸秆归垄、蓄水保墒、节水抗旱、垄沟互换等有机旱作技术,确保苗全、苗齐、苗壮,植株抗倒、耐密,确保平年增产、旱年稳产。
俗话说,见苗三分长,苗齐五分收。据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任志强研究员介绍,山西省旱地玉米常规种植采用平播,普通年份出苗率在75%左右,干旱年份需等有效降雨后才能播种,否则无法保证出苗。“一免五增”技术采取探墒播种,种子播于19cm左右深的湿土中,箭铲式开沟器整理苗床、镇压轮强镇压,普通年份出苗率较平播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干土层不超过15cm的干旱年份,种子出苗率也不会降低。
2022年起“一免五增”技术在山西、河北、宁夏、内蒙古4省、区的37个市、县进行示范推广,并纳入山西省农业主推技术和有机旱作主推技术模式。2023年被长子县和高平市确定为整建制玉米单产提升项目的关键增产技术。今年在山西省玉米有机旱作集成技术示范区(长治)大面积应用推广10万亩以上。据测算,该技术较传统种植玉米亩均节约成本85元,穗粒数增加10.5粒,百粒重增加0.39克,增产可达10%以上,亩增收265元。2023年,该技术在长子县鲍店镇南街村示范田平均亩产达1223.55公斤,创山西省旱地玉米高产纪录。今年,全省9个市27个县的“一免五增”玉米示范田抗旱出苗好、稳产增产效果明显,其中长子县鲍店镇北郜村百亩连片实收测产,平均亩产达939.6公斤,赢得当地农户称赞和信赖。
玉米单产提升,不仅体现了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精细的田间管理,从播种到收获实现了农机农艺相结合、高效协同了“土、肥、水、种、技、机、绿”各因素,更彰显了山西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