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科院助力旱作农业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
这丰收在望的景象,离不开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旱地农业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该所研究提出的西北寒旱区立式深旋耕作、旱作中低产田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旱地马铃薯绿色丰产与提质增效、旱地小麦抗逆增产与绿色增效等一大批旱作农业绿色丰产与提质增效关键创新技术模式在这里广泛推广运用。
旱作农业的绿色提质增效,离不开先进的农业技术支撑。
在安定区团结镇高泉村旱地马铃薯绿色丰产与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及成果转化基地,远远望去,连片的马铃薯枝繁叶茂,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今年我种了500亩马铃薯,选用的是优良脱毒种薯,并应用了省农科院的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绿肥间作还田、全生物降解地膜绿色覆盖等先进农业技术,实现了马铃薯绿色丰产和农田生态保育。”定西市绿地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振乾说。
马铃薯是陇中旱区主要粮食作物和区域优势特色作物的代表。长期以来,受区域独特的地形、气候以及传统浅旋耕作和单一的施肥方式、低效的栽培模式等影响,马铃薯在该区域的降水及光温生产潜力未能充分释放。对此,省农科院旱农所的旱地马铃薯绿色丰产与提质增效技术的运用,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助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通过旱地马铃薯绿色丰产与提质增效综合技术的示范应用,旱地马铃薯亩产可达2.5至3.3吨,增产率13.6%至33.2%,亩均增收800元以上,增产效果显著。”省农科院旱农所副所长马明生说,该技术相关研究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在刚刚收割完的安定区团结镇联庄村小麦种植基地,几台由拖拉机牵引的立式深旋耕作机在田地间来回穿梭。
“我今年种植小麦150余亩,通过综合应用省农科院旱农所研究的立式深旋耕作、全膜覆盖微垄沟播、化肥深施匀施、有机肥替代、全生物降解地膜绿色覆盖等技术措施,小麦亩产达到290公斤以上,较传统种植方式增产20.3%,显著减少了农田残膜污染问题。”种植大户赵明说。
据了解,立式深旋耕作可协同改善土壤水热状况,达到保墒增温效果,有效解决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田土壤耕层变浅、水肥供应能力变差、作物生长受阻的生产实际,是黄土高原旱作农业进一步提质增效的关键。“不仅仅是小麦,该技术也可在旱地马铃薯、党参、玉米等作物上应用,平均增产27.5%,相关成果于2024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马明生介绍。
科技创新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驱动力,加强农业领域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近年来,省农科院旱农所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作物抗旱耕作栽培、粮豆草药高效轮作、养分高效管理模式及其机制等方面布设长期定位试验,进行旱作农业绿色提质增效理论探索与技术创新,开展创新技术和模式的大面积示范应用,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了旱作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确保了陇中旱地丰产丰收。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