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村掌墨师”激活产业发展潜能
“掌墨师”,原本是民间对修房造屋时掌控墨线的师傅的尊称,是全程主持建设的“总工程师”。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有这样一批“乡村掌墨师”,他们的特长不是建房,而是在养蚕、养牛、种茶、基层管理等方面有着领先水平和丰富经验,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
2021年以来,凤冈县全面将各类乡土人才“统”起来,按照经营管理型、社会治理型、产业引领型、技术技能型、乡土文化型分类授予“乡村掌墨师”称号,纳入乡土人才数据库,切实发挥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助力凤冈县农业三大产业(茶叶、蚕桑、肉牛)不断做优做强方面,“乡村掌墨师”发挥着重要作用。
示范带动 蚕桑产业焕新机
在凤冈县永和镇永华社区,今年40岁的“乡村掌墨师”黄志强和妻子曾在外务工多年,回乡后尝试种辣椒、烤烟,养猪,2018年开始种桑养蚕。
“养蚕是门技术活,时间就半年,桑园管护、消毒都很重要,说起来简单易懂,实际做起来就容易出错。在贵州省蚕业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我的养蚕技术逐步提高了。”凭借多年积累的养蚕经验,2021年,黄志强受聘成为凤冈县首批“乡村掌墨师”,当地农户只要愿养蚕,他都无偿提供技术指导。
在黄志强的带动下,永和镇党湾村村民安顺刚去年养蚕收入达5万元。“自己的养蚕技术不够,有不懂的地方都随时向他请教。今年第一批我从黄志强这里拿了7张蚕,预计能有不错的收入。”
2023年,黄志强养蚕收入45万元,带动了20多人就业。“除去成本,利润在20万元左右,比在外边打工要好很多,同时可以照顾到家庭。”对于养蚕前景,黄志强信心十足。
“我今年第一批共育了172张蚕种,发给农户142张,自己养30张,半年一共要养150张左右,预计总收入40多万元。”黄志强说,将尽己所能,把所学知识普及给乡邻,“带领大家养好蚕、挣到钱”。
凤冈县委书记马华介绍,凤冈曾是蚕桑大县,蚕丝品质很好,但后来由于市场等多方面原因,产业一度停滞。“在这些有养蚕经验的‘掌墨师’的带动下,凤冈的蚕桑产业又发展起来了。”
据了解,作为凤冈县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凤冈县蚕桑产业涉及14个镇(街道)、发展桑园5.2万亩,投产桑园3.2万亩,养蚕户530户。今年,凤冈县将着力提升桑叶质量和产量,力争全年养蚕2.5万张,蚕茧产量1000吨,实现综合产值5亿元。
传经送宝 “牛”“茶”产业更优强
在凤冈县花坪街道东山村,东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社会治理型“乡村掌墨师”张刚,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养牛经验传授给村民,带动600多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发展“牛”产业共同增收致富;在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有着20年做茶经验的贵州省凤冈县翠巅香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技术技能型“乡村掌墨师”陈其洪,近期正忙着在生产车间把控质量,带领员工根据订单制作夏茶供应市场,今年该公司干茶产量预计170多吨,产品销往湖南、安徽等地,目前公司有固定工人20多人,季节性用工40多人。
“‘乡村掌墨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马华认为,要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用“乡村掌墨师”模式把基层有一技之长的人充分调动起来,能更好地激活乡村的发展动能。
在“乡村掌墨师”的推动下,凤冈的茶叶、肉牛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如今,凤冈县现有肉牛存栏13.96万头,发展起集养殖、市场、深加工、餐饮、销售为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条,“凤冈牛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贵州省优质牛肉代表;凤冈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50万亩,“凤冈锌硒茶”品牌价值达33亿元,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分级推进 整合资源建队伍
凤冈县构建起县委主导、组织部推进,职能部门及镇(街道)主抓的分级推进指挥工作体系,通过充分整合各行业主管部门培训资源,积极探索乡土人才职称评审机制,打造“乡村掌墨师”工作室,截至目前,全县11587名“乡村掌墨师”纳入乡土人才数据库,846名纳入重点培育对象,认定一、二、三级“乡村掌墨师”共326人,建成“乡村掌墨师”工作室10个,不断优化“乡村掌墨师”人才队伍。
马华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理念、技术在不断更新和提档升级,整个产业也在转型升级,“通过‘乡村掌墨师’这些有一定实践基础的人和科研院校、专家进行沟通,自己去应用实践相关新技术,成功之后再向老百姓进行推广,更利于推动产业发展”。
“凤冈将根据全县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现代管理、技术、经营等先进理念,进一步创新人才培育途径,针对性地培养一批乡村医疗、乡村教育、乡村治理、乡土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乡村掌墨师’人才,全面助力凤冈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马华说。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