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我们要推广好“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学习和运用好“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并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际成效。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丰富发展理念
“千万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着手开展工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致富这一中心任务思考问题、谋划政策、推动工作,不断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在帮助农民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上出实招、谋实策、见实效。
坚持系统观念,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系统考虑、统筹协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效率。具体而言,要把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把村庄规划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把物质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从面上引向深入。坚持以系统战略思维推进“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形成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的系统闭环。
激活乡村生态资源,由单纯的乡村建设转为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对乡村资源和资产的集约高效利用,挖掘乡村空间资源的多功能价值,推进新型集体经济重构和农民财产收益增长。要让乡村的多元价值与稀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城乡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与增收途径,让“美丽成果”变成“美丽经济”,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利。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科学工作方法
“千万工程”立足长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基础设施与产业机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乡村文化与乡村文明等协调发展。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要运用“千万工程”系统推进而不是零敲碎打的科学方法,建立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久久为功。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乡村在区域方位、经济基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打造多元化发展路径,让千万乡村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优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例如,依靠城中村、镇中村发展休闲农业推动经济发展;在纯农业区、山区、渔区、茶区等地区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创造经济收益;在拥有古建筑、古遗址的乡村打造特色文化乡村;注重文化传承,让文化产业为乡村经济赋能。在稳住农业基本盘的基础上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探索新兴产业与传统农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乡村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关注市场需求,发挥不同乡村的传统产业优势,注重学习和运用新兴科技,塑造乡村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创新乡村发展模式。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高效推进机制
“千万工程”之所以能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关键在于发挥好“党政合一”垂直治理的制度功能。首先,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坚持把“千万工程”列为“书记工程”,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联系一个村的制度,形成“五级书记”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其次,坚持各方协同和分级负责抓。各级均成立“千万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职能部门实施、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落实机制。以党管干部、层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年初部署、年中检查、年末考核的考核机制,督促指导、调研评估、通报约谈的监督机制,考核奖励、评奖评优、提拔晋升等激励机制,压实各级书记的职责任务。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赋予相关主体(农民、企业等)生态资源利用和公共设施建设(或管护)的使用权与经营权,不断丰富乡村人居环境内涵,提高人居环境水平,激活人居环境市场,将乡村公共产品转化为市场产品,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在此过程中,要把村民及村集体两个主体充分考虑在内,利用市场机制激发村民的意愿及动力。要加强公共财政的保障力度,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和绩效管理。同时,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奖励补助等手段,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农业农村领域。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