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四创”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西咸样本”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优质农旅资源加速开发利用,污水治理、农村道路等乡村基建不断优化,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倾力推进,基层治理效能持续领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域展开,乡村风貌正日益形成独具韵味的“西咸画卷”……这几年来陕西省西咸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前行的每一步、每个细节,无不精心回应着村民群众的期盼与希冀。
近年来,西咸新区紧紧围绕“脱贫不脱政策巩固帮扶成效,预防返贫建立长效增收机制”的奋斗目标,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作风建设,坚持在乡村产业上求突破、在乡村文化上创品牌、在乡村建设上显特色、在乡村治理上做示范,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点带面、从局部到全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初见成效。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四化四创”高标准打造巩固衔接“西咸样本”,“巩固成果”正向“全面振兴”迭代升级。
“源头化”解群众“心头堵”助推基层治理思路创新
管理一个聚居7个建制村、2个回迁社区、常住人口约3万人的街镇,是什么体验?西咸新区底张街道告诉你,秘诀就体现在“源头”二字上。村庄治理没有旁观席,人人都是参与者。近年来,底张街道严格按照“116N2”民事民商、民事民决、民事民办的工作思路,将议事协商作为切入点推动基层治理。一群人一条心,一起议一块干,一件件暖心事、一张张成绩单,充分展现了“有事好商量,商量办好事”的成果。
位于西咸新区底张街道的孙家村,被确定为陕西省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点后,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村级议事协商领导小组,打造了“奶奶团里有金点”“芳华议事再绽放”“小主当家‘童’话美”“协商+调解”等议事协商品牌,特别是创新提出“小马扎”庭院会、“小马甲”街坊会和议事室协商会等模式,在政策宣讲、听取民意、矛盾化解等方面发挥“源头性”作用,邻里间商议村里发展大计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了。
从全省范围看,西咸新区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为目标,坚持政策引领、实践推进、群众主导、制度规范、监督保障、网络拓展,创新探索出基层治理实验工作新思路——孙家村“116N2”工作思路、白庙村“五抓五促”工作法,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2个省级村级议事协商实验试点,“友邻议事坊”获评全国基层治理十佳案例。通过议事协商,切实做到顺民意、听民声、解民忧,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急难事、期盼事”,展现西咸新区乡村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新局面。
“立体化”让人居“高颜值”助推乡村建设机制创新
抬头是“画”,入目是“景”。行走在西咸新区马王街道新泥河村,映入眼帘的是洁净清爽的街巷、错落有致的民居、风格独特的文化墙……“现在环境好了,大家的幸福感也增强了。”新泥河村民说道。就在去年,新泥河村被评定为2023年度西安市乡村建设示范村。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内外兼修。西咸新区始终将群众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贯穿全过程,立足生活、生产、服务三个维度,立体化推动乡村建设全面升级。
在生活环境优化的维度上,西咸新区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四项任务”,全面完成农村户厕和公厕提升改造任务,创建生活垃圾处理示范片区1个,示范村创建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7%,村庄绿化覆盖率平均稳定在30%以上,创建美丽村庄示范片区1个、省市新区级美丽宜居村庄20个,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在生产设施完善的维度上,西咸新区逐步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农村供水保障、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建设、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七大工程”,持续健全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特别是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建设基站开通5G信号,让一个个村庄连上了大世界,让5G、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的运用,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手段。
在公共服务提质的维度上,为了响应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西咸新区大力实施乡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在农村教育方面,带动辖区乡村学校互通互融,共享优质资源,实现良性发展;在乡村医疗卫生方面,推进镇街卫生院建设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适时开展乡村医生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综合业务素质及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农村养老助残托幼方面,多个养老服务站和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已经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
村庄美丽宜居是群众得以发展的基础,西咸新区将通过乡村建设对乡村环境“洗脸”、对基础设施“洗牌”、为公共服务“洗礼”,把最好的环境留给群众,力争让每个村民都能找到干事创业的土壤,实现自我价值。
“品牌化”为发展“添动能”助推乡村产业模式创新
产业振兴,事关涉农地区持续发展和农村群众生活改善。产业兴旺,乡村才能挺起自强的脊梁。近年来,西咸新区拓展农业多元化功能,加速推进农业农村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一方面按照“做大前沿、做强重点、做优配套、做强特色”不断推进“品牌强农”;另一方面,按照“做强一批、做优一批、做大一批”持续推进“特色兴农”,产业融合水平快速增长,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辖区农村发展基础日渐夯实。
发展“一主一特”——以茯茶产业为“主”,构建育苗种植、生产销售、文旅体验等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推动茯茶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集群化建设。以太平红杏、马王草莓、浓香园、葡小淘等20余个农业品牌为“特”,充实新区乡村产业自强的内核。创建“西咸农XIAN”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建成3条省、市级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区域内农业景区数量位列西安市农业综合类景区数量第一。
坚持“一镇一特”——西咸新区太平镇通过自主挖掘乡村现有优势,依托太平镇“一沟、一塬、一河”的独特地貌,发展河滨休闲、赏花采果、村居生活、农旅体验,泾河湿地建设为生态康养产业提供基础配套,泾河湾的美景提供良好的自然风光,沿河而产生的泾河号子、泾河纸台等文化传统旅游资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坚实的产业基础。
建成“一村一品”——茯茶文化产业特色小镇前身是西咸新区永乐镇双赵村,新区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打造了以双赵村提升改造为基础、以茯茶文化为底蕴、以旅游产业为引擎、以茯茶文化为主题的茯茶镇文化产业聚集项目。近几年,茯茶镇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平均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解决当地村民就业5000多人,旅游综合年收入达12亿元。
产业链延伸、新模式渗透、多业态复合,西咸新区稳保一产、接二连三,发展二产、前后延伸,创新三产、转型升级,产业自强正在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多元化”增乡村“凝聚力”助推文明宣传载体创新
西咸区域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资源,广袤的乡村地区,蕴藏着丝路文化的源与流。乡村文化振兴,不是靠文化“空降”和“输入”,而要扎根乡村已有资源,去挖掘文化内涵,培育文化自信。近几年来,新区把握乡村文化振兴重点任务,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将文旅产业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融合,持续打造“露营音乐节”“杏花节”“葡萄采摘节”“荷花节”等乡村文化活动品牌,组织“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锣鼓展演、红五月合唱比赛、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惠民演出百余场,不断盘清资源底数、依托文化优势,大兴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成为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就在今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对外进行试开放,该馆由西咸新区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合作共同打造,紧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咸阳城遗址核心宫殿区和西汉帝陵遗址带,是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科普教育、旅游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浓郁传统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该馆被选定为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
在丰厚文化资源的先天优势下,西咸新区将继续着力实施“文化+”战略,整体策划、点状突破、横向拓展、串珠成链,全力打造“连接古今的文化带”,用好用足用活宣传资源优势,进一步打破乡村文化沉寂,激活群众文化氛围。
春潮涌动,风帆劲满。打造乡村振兴“西咸样本”,建设新区最美乡村,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西咸新区将积极探索经验、树立标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西咸经验”。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