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丰盈“钱袋子”富足好日子
近日,大寒,二十四节气走到癸卯年的终章,寒尽春生迎新年。时下的京郊大地处处都在“忙冬”,冬天里也有“丰收节”——精品民宿热度不减、温室采摘一片繁忙……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幸福感更强了!
■“涵水量”变成含金量
走进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一栋栋白墙灰瓦的特色民宿沐浴在冬日暖阳下,喜迎四方来客。
“在家门口上班,既有五险一金,还有年终奖,这日子有奔头。”印象·云溪民宿管家康丽华满意地说。打工家门口,就业村里头,像康丽华一样就业的本地村民有10余名。2020年,尖岩村以“村集体+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整合村内闲置农舍,委托给印象品牌企业经营。企业将经营流水的20%支付给村集体作为收益。“这让村集体经济得以壮大,村民通过房租获取实际收益,还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尖岩村第一书记王淑平说。
十几年来,尖岩村坚持党建引领凝心聚力,用足政策、建好班子、选好思路、团结群众,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
说起这些变化,王淑平十分感慨:“66年前,尖岩村成了密云水库整建制搬迁‘第一村’。10年前,凭着栗子宴,尖岩村吃上了‘旅游饭’。现在,尖岩村又发展精品民宿,种起‘原味番茄’,日子过得‘节节高’。2016年,尖岩村还是低收入村,现在早已‘脱低’,2023年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连续3年持续增长,很多外出务工的村里人都纷纷返乡。”
现在,尖岩村成了生态涵养区富民增收的典型。让村民端牢生态饭碗,享受绿色福祉,实现“涵水量”不断转换为“含金量”。“农村有景可看,农民有活可干,农业有钱可赚”的愿景正在这里成为实景。
■“草莓+”带动“收入+”
在昌平区兴寿镇北京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内,绿油油的叶子间,或红、或白、或粉的草莓惹人喜爱。“这里的草莓闻着香、吃着甜,我都吃了15年了。”市民李先生笑着说。
以草莓种植起家的北京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集观光、采摘、休闲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每年接待采摘游客20万人,采摘销售量达到70%。合作社负责人崔天鋆坦言,为了给游客新鲜感,也为了能持续助农增收,在政府支持下,合作社每年都引进优新品种、创新生产技术与栽培方式,在提升果品品质的同时,探索出了以草莓为主产的多种产业模式。
“合作社现有社员243户,种植户一个温室种植草莓的收入有3-4万元,现在通过套种,每个温室又增收8000-12000元。”崔天鋆介绍,“‘草莓+’的套种模式,提高了温室利用率,实现了一地多产多收,是一条致富新路子。”这些年,兴寿草莓立足特色、坚守品质、探索多产业模式,已然成了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我种了3个温室的草莓,套种白玉菇、番茄、水果苤蓝,连续3年了,每个温室增收大约1万元。”说到这儿,社员杜桂花笑容满面。
精品民宿、“原味番茄”“草莓+”……培育发展“土特产”为农民增收装上了强有力的引擎。“单引擎是不够的,我们又加装了拓宽就业渠道这个引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还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促进农村劳动力参加城镇职工保险,吸纳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会同11个部门,推广以工代赈……”2023年本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58元,同比增长7.5%,高于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
据介绍,2024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将紧密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研究制定新一轮农民增收政策,按照“稳就业、强产业、提保障”的总体思路,分区分类精准施策,促进本市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相对差距不断缩小,更好地服务首都发展、富裕京郊农民。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