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这既是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盼,也是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立足优越的资源禀赋、坚实的经济实力、悠久的农耕文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江苏特色,也是江苏优势。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组建专题调研组,历时近4个月,走访省内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实地探访昆山、吴江、兴化、射阳、沭阳等多地乡村,对重要的产业园区、农业企业开展调查分析,形成系列调研报告,为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提供智力支撑。
严防死守耕地红线,拎稳“米袋子”“菜篮子”
11月上旬,昆山市陆家未来智慧田园内,一台台条播机穿梭在田间,镇压机、开沟机紧随其后,一幅秋播图缓缓铺开。“我们积极构建全市高标准农田‘一张图’,突出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确保建一片、成一片。”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计华明介绍,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53万亩,为种好优质粮奠定了基础。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江苏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2%,却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创造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粮自给、略有盈余”的业绩。
十余年来,江苏针对用地紧张困境,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的耕地保护激励体系:一方面通过建立普惠性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有效促进地方开展耕地红线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集中整治等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机制,省级资金奖励直达耕地保护“一线”,最大程度调动耕地保护主体的积极性,达到最优激励效果。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江苏坚持将“三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年来,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从2012年的5200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8000多亿元,2022年粮食总产量753.8亿斤,总产首次突破750亿斤,连续9年保持700亿斤以上。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省十年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00万亩,耕地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选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00多个,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全省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
调研组走访多地后也指出,江苏农业现代化水平虽然在国内靠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这表现在农产品供给能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比较收益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调研组组长,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南京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利根说。
如何进一步保障粮食与重要农产品供应?调研组分析,我省人多地少的基本省情没变,耕地后备资源严重匮乏,占补平衡任务艰巨,应通过压责任、管用途、强监管、提动力等手段守住耕地红线,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同时依靠科技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蓝色粮仓”。
振兴产业筑牢品牌,拓宽富民增收渠道
9月底,第十届沭阳花木节在华东地区最大的花木交易市场——华东花木大世界举办。“从2002年至今,沭阳花木节已走过21个年头。”沭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郎丽娟介绍,沭阳着力打造“中国花谷”,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2022年全县花木交易额达240亿元。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围绕提高农业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十余年来,江苏培育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拓展力强、综合实力强、带动作用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全省纳入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16.8万家,农民合作社5.3万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63家。植根于此,江苏串珠成链,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等省级重点链和一批市域县域特色链。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立足资源与产业优势,产业集群拔地而起。截至目前,全省拥有10亿元以上县域特色产业199个,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个。
好产品也要销得出。十余年来,江苏深入实施“品牌强农营销富民”工程,强化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建设。随着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东台西瓜、阳山水蜜桃等品牌产品走向大江南北,江苏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更加凸显。截至2022年,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9.47%,绿色食品5383个、有机农产品26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37个,总量规模全国第一。
聚焦江苏乡村产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够、产业链条较短、农业品牌“小、散、弱”等问题仍需解决。这就要求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一是以园区为载体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和优势产业,推动农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二是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三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强化农业品牌管理,不断壮大老品牌、挖掘新品牌、培强大品牌,逐步提高品牌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清晨7时,晨光洒在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众安桥村民居屋脊,湿地间白鹭振翅觅食,这样静谧和谐的场景,在吴江乡村越来越常见。吴江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穆兰芳介绍,全区高水平开展“五美三优”行动,累计评定“五美”自然村456个,创成省级“美丽家园示范点”4个。
近年来,江苏不断挖掘自然资源禀赋、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弘扬乡村文化积淀,一幅诗意栖居的和美画卷正在全省乡村徐徐展开。
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可或缺。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全省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近750亿元,2022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约14万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具有通达条件的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二级及以上公路占19.4%,位居各省区第一。
住房乃民生之要、民生之依。2018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苏北农房改善工作。2021年,“3年改善30万户”的省定目标如期完成,各具风貌的特色农房在苏北大地拔地而起。2019年,江苏组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活动,目前全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超99%,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整体超90%,生活短板持续补齐,文明风尚进一步弘扬。
人居环境改善是动态持续过程。现阶段,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仍是制约人居环境整治整体成效发挥的堵点,乡村建设、运维、监管相脱节的现实问题仍然存在。调研组建议,江苏应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高标准乡村建设。其中,应高标准严要求加快实施农村污水治理,用科技力量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时注重建立健全“建设有规划、运维有计划、监管有标准”的建管一体化长效运行机制。调研组认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沟通,从而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同样重要。”
改革创新双轮驱动,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不断加强。2022年,全省建成种子生产基地面积150万亩,九成以上种子基地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构建了产学研用结合的种业协同创新体系。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2022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200万千瓦,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总体机械化率达62%,超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智慧农业步伐加快推进。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1.8%,高出全国约10个百分点。《2021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报告》显示,江苏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42.6%,居全国首位。江苏开发的“农技耘”APP推广集聚全省农业科教推广资源,截至目前注册用户超50万,已成为广大农民不可或缺的“新农具”。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聚焦农业科技、农业经济、农村土地等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陈利根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在农业改革方面推出大批创新举措,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按时完成,超1.7万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完成登记赋码。在全国率先建成统一联网、省市县镇四级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全省各级产权交易市场累计完成交易超100万宗,溢价金额超60亿元。率先启动省级农村改革试验,获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5个、数量全国第一。
如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调研组看来,要坚持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具体而言,应加快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包括加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保障农业科研资金与政策支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提高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创新能力。同时,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在全省推广“小田变大田”,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