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32”!重庆走向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贯彻二十大 建设新重庆”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介绍了重庆“三农”工作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发布人:
刘贵忠 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
陈 勇 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
周 松 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实施“13432”
2027年重庆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400亿元
刘贵忠介绍,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和今年初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展现重庆担当,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三农”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总的体现为“13432”:
1——加快探索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融合推动山区库区现代化和“三农”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3——守住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确保粮食安全、加强耕地保护“三条底线”。
4——大力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四千行动”。
3——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乡村数智化、农民组织化“三化”水平。
2——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村改革“双轮驱动”。
到2027年,重庆粮食面积和产量、耕地保有量继续保持总体稳定,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400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7万元,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走在西部前列。
“四千行动”夯实重庆加快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础
以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力争到2027年,改造提升达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标准的农田1000万亩。
● 高标准投入。坚持多措并举,统筹中央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市级专项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用于项目建设投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提高到4240元/亩。
● 高质量建设。坚持“投、建、用、管、还”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按照“以用定建、缺啥补啥”原则,实施“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全程机械化”主要工程,并引入51家央企、国有企业等参与建设运营。
● 高效益产出。坚持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基础,以规模利用为手段,以农田综合种养为目标,实现“一田多产、一水多用”,旱地收益逐步达到3000元/亩以上、水田收益逐步达到5000元/亩以上。今年确定的200万亩改造任务,目前已完成156万亩,剩下的44万亩正在顺利推进。
以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力争到2027年形成5000亿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 明确“3334”工作路径。即推动“三上”:上规、上云、上市;实施“三降”:降低企业要素成本、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降低企业营销成本;开展“三百”企业行动:100户领军型企业、110户成长型企业、100户服务保障型企业;助力“四个一批”项目落地:签约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技改一批。
● 抓好四个重点。着力壮大龙头企业,引进一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领军型和骨干型“链主”企业,加快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挂牌上市;着力延伸加工产业链条,做强做优七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全链条融合发展,健全联农带农利益共享机制;着力加强加工园区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级重点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市级示范园区,培育一批区县特色加工园区;着力推动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发展,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抓好质量品牌建设。
● 构建良好生态。全力打造要素成本低、政策支撑强、物流配送快、市场活力足、企业服务优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备制度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最优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完善扶持政策,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支持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出台了支持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黄金十条政策”。强化要素保障,主要是用地支持、用能支持、物流支持和通关支持。
以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富裕农民——
力争到2027年,农民收入达到2.79万元左右、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1。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68元、同比增长7.1%,增速比城镇居民增速高3.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7、比上年同期缩小0.07;其中,经营净收入增长7.2%、财产净收入增长12.5%,分别比全国平均高1.4和7个百分点。
● 发展产业带动增收。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和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做大乡村民宿经济、生态康养经济、后备箱经济和民俗文化经济等,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 稳定就业促进增收。深入打造“渝创兴农”等服务品牌,创建“巴渝工匠”乡村驿站,打造“边城秀娘”“忠橙电商”等乡土技能人才品牌,培育“重庆火锅师傅”“云阳面工”等地方劳务品牌120余个,保障农民工出行返岗267万人次,建成就业帮扶车间542个,农民工就业规模总体保持稳定。
● 惠农支农保障增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将防止返贫监测范围提高到8000元,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及时发放耕地地力补贴资金、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补贴资金,推行稻谷、玉米、马铃薯完全成本保险,加大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力度,确保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 深化改革助力增收。深化拓展“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发展,启动强村富民综合改革,部署农业“标准地”“强村公司”等“一统七改”综合改革措施,健全股份收益分配机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全市已有6163个村实现分红、占比达到67.6%。
以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建设美丽乡村——
今年将示范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7个,到2027年,建成1000个,其余村同步开展建设,力争到2035年全部建成。
● 充分组织发动群众。聚焦“把农民组织起来”这个关键,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优化实用性村庄规划,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家园,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提升乡村功能,创建市级以上美丽宜居乡村1482个、最美庭院超10万户。
● 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千村宜居”创建活动,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成片整治,扎实抓好厕所、垃圾、污水“三革命”,累计改造卫生户厕超过437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黑臭水体治理综合推进率分别达到85.9%、53.6%、37%。
● 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开展党的创新理论“进农村”宣讲活动。深化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工作,持续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举办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第六届农民特色运动会。全市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66.2%、73.8%。
● 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施以党建为引领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工程,“一支一策”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659个。扎实推进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制、数字化“三制一化”乡村治理重点任务,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规范村级组织管理,细化乡村微治理单元,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新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个、示范镇2个,评选推介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07个、示范镇33个,探索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治理样板。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