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吉林是农业资源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调出省。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在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现代种业、特色农产品等方面都取得一定进展。
粮食产量实现高位增产。截至目前,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超过800亿斤,2022年达到816.16亿斤;单产940.52斤/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58%,跃居全国第三位,居粮食主产省第一位;净调出量居全国第二位。
黑土地保护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3283万亩,稳居全国第一位,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4330万亩,盐碱地治理探索出吉林路径。
种业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种业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快速强化,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正在迅猛发展。
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果喜人。打造了“吉林玉米”“吉林杂粮杂豆”“吉林长白山人参”“吉林长白山黑木耳”等“吉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
按照《吉林省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省农业农村厅以“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绿色有效供给”为目标, 在省市场监管厅的支持下,全面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黑土地保护利用、现代种业、特色农产品等领域标准供给,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效益提升。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抓标准体系建设,夯实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以主导产业、优势产区及特色产业产品为切入点,在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和产品四个环节建立了涵盖粮、油、菜、果、菌、参、蚕、蛙、渔等农业各门类全链条农产品绿色生产标准,构建起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团体标准为先导、企业标准为补充,系统配套、科学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基本框架;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目标,聚焦玉米、水稻、杂粮杂豆、果蔬、食用菌、人参(中药材)、林蛙等吉林特色农产品十大产业集群,组织开展农产品生产全产业链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每年平均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达到50项以上。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制定农业方面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近750余项。基本实现了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的基本目标,为农业生产实施标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抓标准研制创新,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产品提质增效、过程节本降耗、生态环境保护和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坚持现代农业和绿色发展理念,配合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加强标准创新引领,重点开展了特色作物产品质量、病虫害信息化测报、智能化绿色防控、农药肥料减施增效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等内容的标准研制。其中4项标准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24项标准获得吉林省标准创新贡献奖。在粮食生产方面,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制定了粮油作物高产优质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水稻优质品种标准;在优势特色作物方面,开展了人参农药残留限量及使用规范等相关标准研制工作;在黑土地保护方面,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轻简化栽培、保护性耕作等绿色生产技术及耕地质量等一系列标准研制,制定了全国首个《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为吉林省保证粮食安全、扎实推进黑土地保护等工作提供了标准化支撑。
抓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促进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在标准化实施的基础上,开展“两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培育创建等工作。截至目前,全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两品一标”认证有效用标农产品达到1359个,“两品一标”等优质农产品监测面积达到1239.06万亩;通过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 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录36个申报单位38个产品。共培育创建省级安全优质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达到60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3个、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1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发展园区1个、全国有机农业一二三产业发展园区1个。
抓“吉字号”精品培育推进,树立吉林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以标准为引领,推动十大产业集群的农业品牌建设。制定了吉林长白山黑木耳、香菇、灵芝的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26项地方标准;围绕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产品领域制定157项地方标准;围绕粮食安全、黑土地保护利用、现代种业等生产等领域,批准发布105项地方标准;围绕人参、柞蚕、冷水鱼等吉林省特色资源制定122项地方标准。通过标准实施工作,构建产业链、产品链、价值链相衔接的品牌建设标准化体系,持续打造“吉字号”农产品品牌名片,做优做精区域公用品牌。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