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科技助农又兴农 拉祜山乡增收快
春节刚过,拉祜族妇女杨会玲就来到村里的蓝莓基地务工。这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去年引进的产业项目,2000多亩蓝莓全部采用水肥一体的大棚设施农业模式,种植第一年就实现挂果采摘,春节前售价高达每公斤300元,亩产值超过10万元。
“第一个月练采摘技术,公司给保底工资3000元。现在熟练了,可以拿计件工资,一天下来收入150元应该没问题。”杨会玲说,蓝莓采摘需要大量用工,现在自己一年有半年时间在蓝莓基地务工,单这一项就能收入2万多元,再管护好家里的田地、搞好特色养殖,收入更多了。
澜沧县紧紧抓住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机遇,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开发现代农业项目。林下三七、数字蓝莓、菌草产业等新产业落地结果,茶叶、甘蔗、畜牧等老产业提质增效,“科技+产业”支撑脱贫人口持续增收。2022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17亿元,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20年的11624元增加到14682元。
一个团队
“农民院士”带来致富希望
在澜沧县的村村寨寨和产业基地,总能见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的身影。调研发展路径,破解产业难题,培训农民技能,从2015年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以来,帮扶团队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优势,为澜沧县量身定制发展产业。
朱有勇院士长期住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民小组,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在村里建起了产业示范基地,帮助农民用冬闲田种上冬季马铃薯,推广林下中药材种植,开办农民技能培训班,努力让农民人人都有技能,家家都能有好收成。
“过去从没想过种马铃薯也能增收。我参加了朱院士开办的冬季马铃薯种植培训班后,家里的冬闲田从此成了增收田。”蒿枝坝二组的拉祜族村民刘石保十分感慨,去年种了3亩,收入将近2万元,今年种植面积增加到了5亩,再过两个月就能开挖销售,有望带来3万多元的收入。
尝到了甜头,刘石保又跟着院士团队种起了旱稻。去年,朱有勇院士团队在澜沧首次开展杂交旱稻试验示范种植,刘石保种了9亩,收割测产时最高亩产达690公斤,共收获了100袋大米。实现了在同一块土地上“冬季马铃薯鼓起钱袋子,夏季杂交旱稻满了米袋子”。
如今,朱有勇院士团队在澜沧县示范推广的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水稻旱种等特色产业在拉祜山乡结出硕果,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好产业。同时,还通过院士指导班、科技特派员等帮扶机制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
在中国工程院的支持和朱有勇院士团队带动下,众多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加入澜沧帮扶行动,多次深入澜沧开展现场调研。邓秀新院士带来了柠檬优质种植技术,印遇龙院士在澜沧开展黑猪选育与推广项目,刘仲华院士为澜沧茶产业发展“把脉问诊”,黄璐琦院士成为澜沧县科技特派团顾问……在人才科技的助力下,当地产业前景好,农民增收快。
两项支撑
“科技+产业”培育联农新主体
科技兴农,产业富农。澜沧县加快院士专家团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招商引资,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推动茶叶、咖啡、甘蔗、畜牧、果蔬、生物药业等乡村特色产业基地化、标准化、市场化、集群化发展,先后建成巨菌草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千亩高标准蔬菜基地、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基地,以产业龙头联农带农助农增收。
种下一株巨菌草,长出一个新农庄。在澜沧县东回镇菌草循环产业示范园,从菌草种植出发,可以用菌草作为生态饲草发展养牛、养羊,甚至养鱼的养殖业,也可以用菌草作为基质栽培瓜果,农民群众不仅能种植菌草增收,也能通过自己创业成为“新农人”。
“种植菌草交回公司,每亩收入可达6000多元,收益不错。农户也可以不交回菌草,自己发展菌草养牛增收。”示范园基地总经理助理李羊春说。去年,澜沧县引进中林中福(云南)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广菌草技术,目前已在全县推广种植菌草3000多亩。公司秉持让农业不再难做的理念,在东回镇建设菌草产业示范园,为农民群众探索菌草产业助农增收可推广路径,巨菌草正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草、幸福草。
走进菌草养牛示范区域,菌草除了作为肉牛饲草外,牛舍里还用菌草和锯末混合发酵做成牛床,菌草内的微生物能有效抑制病菌、分解牛粪,病菌少了,牛舍也不臭了;在果蔬智能栽培种植区域,实现水、肥、菌一体化无土栽培,6个品种的果蔬在菌草基质栽培篮里已经开始挂果,以种植番茄为例,预计亩产可达10吨。通过菌草循环综合开发利用,实现了“农业不缺肥,养殖无污染”。
目前,澜沧已先后引进中林中福、云天化、蓝百旺等农业龙头企业23家,培育农业市场主体7187户,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8户(亿元以上3户)。全县2.66万户9.75万脱贫人口与243个合作社,243个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实现“双绑”,“双绑”覆盖率达97.2%。有效破解了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经营分散、抗市场风险能力低等困扰,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带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带动农民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增收致富。
拓宽渠道
增收路子越走越稳
在东回镇班利村思茅松林下,拉祜族群众龚建文正在收捡飘落的松针,一层层铺在垄墒上,然后拔草、浇水,精心呵护着林下的“宝贝”。
“这一垄一垄的土里种的是三七,春节前刚剪了苗,再过一个月左右才能出苗。这些三七都是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种植的有机三七,产值较高。”龚建文和周边村民一道管理的这片林下三七地共有100亩,是深圳田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一年多前种下的,预计今年12月可以开挖。近年来,公司在澜沧累计种植林下三七1095亩,实现有机三七产量40吨、综合产值1.2亿元。
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是朱有勇院士团队科技成果,按照朱有勇院士团队制定的《林下中药材——三七生产技术规程》,朱有勇将自己的技术成果无偿提供给企业和个人使用,种植企业将按照销售利润的15%返利村集体,分给当地村民;企业在种植、管理、收获等环节优先聘用当地农户,使农户获得稳定的林地租金、务工收入。
目前,澜沧县累计种植林下三七1.21万亩,有机三七产量348吨、产值6.96亿元,覆盖10个乡(镇)15个村委会,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激励奖励等方式,带动农户2889户10400人,实现户均增收2.5万元。
澜沧县构建农民收入保障机制,系紧联农带农纽带,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联农带农联得实、联得紧、联得长、联得牢。采取订单收购、就业务工、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方式,引导带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大循环,获得保底收益、参与分红和增加工资收入,实现帮扶从资金到资本或资产的转变,推动脱贫人口多种渠道增收。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