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五个提升”推动“两强一增”
一是农业科技服务综合集成能力明显提升。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223名科技特派员驻村服务,建立健全符合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和特点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将科技特派员队伍打造成为“三农”政策宣传队、农业科技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带头人。高标准打造安农大皖中综合试验站,组建六大产业联盟。整合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小院、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安农大庐江产学研联盟和专业科技服务团等力量,创新推广1个安徽农业大学的研发团队、1个庐江县推广团队、服务N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1+1+N”点对点科技服务模式。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训,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本年度培训高素质农民550人。培养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和乡土人才,提高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与服务主体的现代农业理念、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提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社会组织科技服务能力。加强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从业人员特别是核心人员、技术骨干的技能培训。加强科技服务载体和平台建设。依托合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等载体,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包村联户”工作,全县248名农技人员下沉到基层一线,开展“五个一”活动,通过建立一个示范、抓出一个亮点、服务一个主体、引进或跟踪一个新品种、一项新技术,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程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科技服务。
二是农业机械化服务综合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做大做强农机综合社会化服务。建设一批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打造同大镇马河村稻麦高标准综合示范基地1.1万亩。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者等市场化生产主体,大力推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托管、租赁经营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益进一步提高。深化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突破重点作物的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创新农机农艺一体化生产模式,加快农机信息化应用,促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推动“五个融合”,即“全行业覆盖推进与全程服务拓展融合”、“农机服务主体与农业生产主体融合”、“农机生产与应用主体融合”、“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融合”、“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建立健全农机农艺协作攻关机制,完善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生产技术体系,推进生产技术的规程化、标准化。打造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示范应用平台实施农机精准作业示范工程。全面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机械智能化升级,提升全程机械化发展水平。以农机服务组织、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加快绿色高效农机化技术装备应用,建立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构建区域化、标准化高效机械化生产体系。重点推广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单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为粮食稳产增产贡献机械化力量。大力提升农机装备现代化水平。统筹协调,推进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着力补齐粮食生产瓶颈区域全程机械化短板,积极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保障“农机能下田”、推进“小田变大田”,提升适宜机械化生产耕地比例。加快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由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全过程发展,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延伸,由平原圩区向丘陵山区扩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践行新理念,展开新布局。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为底线,坚持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创新,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发展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坚持绿色导向,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发展绿色生产面积3万亩,大力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逐步把农业资源环境压力降下来,把农业面源污染趋势缓下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发展优质专用粮135万亩。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巢湖南岸绿色有机农业带,推进“绿肥+优质稻”种植、果蔬茶绿色种植、水产健康养殖,发展绿色生产,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和高效节水农业。持续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坚持抓产业必须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树品牌,持续推进农产品质量提升,提高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培育地方特色农业品牌,“庐江大米”、“杨柳荸荠”、“白云春毫茶叶”、“黄陂湖大闸蟹”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继续巩固提升“放马滩龙虾”“杨柳荸荠”、“田源花香藕”等一批庐江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成果。
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建立“管控+补偿”机制,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立耕地数据共享、网格化管控模式,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耕地撂荒监测,稳定197万亩以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保证75万吨以上粮食产能。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加大耕地保护补偿力度,强化经营者对土地的投入和管理责任,提高土地产出率。推深做实田长制,进一步健全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保护更加完善、执行更加顺畅、管理更加高效、监督更加有力的耕地保护新格局,实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的目标。加快农村土地整治、推进5.68万亩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实现基本农田向高效益、高效率可持续发展。推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构建“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长效机制,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全面实施秸秆还田、深松深翻、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有效提高耕地内在质量。落实农民收入“倍增、扩量、壮大、提升”四大行动,促进乡村共同富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常态化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行动,发挥公益性岗位的就业保障作用。推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全程土地托管模式,加快土地规范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70%以上,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79.5%。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521”行动,打造一批集体经济强村,20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2个,10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16个,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88个。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家庭农场达3049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支持合作社提升人员素质,合作社达1203个,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400个。实施农民工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农民工5000多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5000多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与社会力量参与的“8+1”综合救助标准。全县城乡低保由原来的月人均717元提高到月人均806元,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原来的年11185元提高到年12574元。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休闲体验产品。突出绿水青山特色、做亮生态田园底色、守住乡土文化本色,依托乡村资源,围绕多功能拓展、多业态聚集、多场景应用,开发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上半年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综合收入达35.2亿元。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共2.13亿元,实施对粮食实际生产者精准补贴。
五是农业政策支持和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建立县“两强一增”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推进“两强一增”行动,成立项目办、指导组、工作专班,建立任务清单化、指标项目化、闭环式工作机制和定期督查、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制度。推动落实金融服务、财政税收、用地等扶持政策。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建立“两强一增”行动专项资金,争取市乡村振兴基金股权投资县重点农业产业项目。加强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管理,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10%以上。推动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八大工程”贯彻落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信贷渗透率。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