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州广河县科技“喂”出好牛羊
家家养殖棚 村村合作社
“2014年前,村民几乎是院前屋后养牛羊,赶着山上吃野草,环境差易生病,多养一头都犯难。”广河县三甲集镇上集村村民马建云,说起近十年村民养殖牛羊的变化,硬是停不下来,“现在是人畜分离,家家建有养殖棚,村村都有合作社,不仅牛羊长得肥,销路还不愁。”
在上集村,养牛是一份“祖业”,世代养牛的农户数不胜数,但坚守的结果对改善村民“穷日子”的效果并不明显,慢慢成了出了名的“贫困村”。
近十年来,广河县依托当地资源,大力发展牛羊产业,让1.3万户贫困户脱了贫,5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实现整县脱贫摘帽,靠的就是牛羊产业。
借着政策的福利,2017年,随着上集村成立了一个个牛羊养殖农民合作社,当地百姓苦苦支撑的这份“祖业”,近几年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养牛羊。
“养牛是个好营生,但需要一定规模,否则没有好收入。”上集村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苏银矿介绍,一头基础母牛购买价格近1万元,大多数村民因经济实力只可购买两头牛,并且从选到养,再到销都需要自己操心。现在合作社为农户培育母牛,村民养牛收入有保障。
“以前我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日子都难,更别提建棚养牛了。”马建云说,“现在家里不但建了房,脱了贫,还成了养牛专业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在上集村,马建云家近十年来的变化只是村里牛羊养殖户的一个例子。
目前,上集村牛羊养殖农民合作社已培育母牛超6000头,还带动了周边村庄。
科技加持育良种
“人工授精可以提高优质公羊的利用率,加速育种速度,防止了疾病的传播。”初秋时节,在广河县牛羊产业提质增效科技示范点上,甘肃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向记者介绍广河县牛羊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
广河县科技局聘请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全县10个不同的养殖场开展牛羊高效繁育技术示范、肉质评价及产品标识,筛选出绿色健康、低成本高效益的饲料原料及科学配方,现场转化科技成果,切实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广河县牛羊产业提档升级的内生动力、核心技术。
“科技是肉牛羊产业发展最大的支撑!”广河县科技局局长马明卿说,通过坚持与甘农大等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推广、运用和普及力度,进一步为牛羊产业提质增效。杂交后的羊羔出生时体重比较大,生长发育比较快,而且能有效防止病虫害。
一直采用本交的方式繁育牛羊的图腾牧业养殖场负责人马正华,是广河县牛羊产业提质增效科技示范项目的受益者之一。
“今年在县上的支持下,比去年收益增加了20%以上,以前自然交配产羔2个,今年人工授精产羔3至4个,现在湖羊产了1600多只,萨福克产了400多只。”马正华说。
目前,该县引进了萨福克、澳洲白、杜波等品种羊,与当地湖羊和小尾寒羊杂交,品种得以改良。
粮改饲“种”出大产业
牛羊养殖,离不开饲草饲料,高效、科技养殖更需要优质的饲草饲料。
2016年,粮改饲试点推广以来,广河县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联动”的思路,通过科技先行、科学谋划,多项奖补激励措施,探索出了一条“以种带养、以养促加、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产业发展新路子。目前,年推广粮改饲20万亩以上,落实奖补资金3000多万元,旱作农业“种”出了牛羊大产业。
“这些包裹袋都是用机子打包成的粮改饲饲料,暂放田间,用时拉运养殖场喂牛羊。像这样用揉丝机打包成袋的粮改饲青贮饲料,今年有100万吨,70%自用发展养殖,其余销往甘南、青海等牧区,完全满足全县牛羊饲料供应。”广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进福说。
广河县官坊乡河滩村的受益村民马全龙,指着院内储存的饲料说,“几年前,每到冬天,最愁的就是卖草料,高价格买不到好饲料。现在解决了草料,我的17头牛,最少也值30万元,是党的富民政策好,养牛还可以享受奖钱、补饲料。”
“粮改饲后,补上了草食畜牧业这一短板。”马进福说,现在不仅实现了养带种、种养一体化发展,生态效益显著,再加上将秸秆作为基础饲草料,还有效控制了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
近年来,广河县围绕牛羊做文章,依靠科技支撑,以“粮改饲”为抓手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瞄准卡脖子的环节,以牛、羊产业助推县域经济,走上良性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目前,该县每年稳步推广粮改饲玉米种植20万亩以上,牛存栏14.3万头、羊存栏135万只,家家有产业、户户住新房、人人笑开颜的幸福图景扑面而来。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