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博”新篇章 “三农”待蓄芳 ——第二十一届长春农博会综述
二十余载的风雨砥砺,见证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变迁;二十余载的春华秋实,展示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一路风雨兼程,二十一岁的长春农博会,如今风华正茂,在这个秋日里愈发青春绚烂!
这是一届意义重大的农业盛会!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在全省上下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节点上,在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如何高质量办好展会,引领全市“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创新、常办常新,肩负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成为本次展会的课题,更是责任与使命。
历时10天的精彩演绎,令人瞩目的长春农博会成为特色更鲜明、内涵更丰富、成果更突出的高质量农业博览会,以蓬勃的青春力量,助力吉林省长春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
本届农博会立意鲜明深刻,围绕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千万头肉牛”工程和“十大产业集群”,突出“发展数字农业、引领产业发展、增强交易功能、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依托“品牌展销与设施装备、产业示范与科普教育、经贸论坛与赛事活动”三大板块,深度策划包装32项具体内容,搭建线上线下洽谈平台,引资引智引技,擦亮吉林现代农业品牌,在现代农业示范引领上取得新突破。
我们欣喜地看到——
展会期间,农业农村部、省市领导亲临农博会现场视察指导;四川、辽宁、黑龙江、北京、上海、天津等外省市代表团莅临观摩;国内农业权威专家、知名企业家、各地采购商以及广大农民市民云集现场;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标准下,10天线下观展人数68万人次,线上观展点击量近5000万人次,再次提升了长春农博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孕育在这片黑土地上的“农博之花”愈发娇艳!
“农博”乐章——
与党同心 与新时代同行
展会期间,走进农博园的各大展区,喜迎党的二十大元素随处可见,激发着人们深厚的爱国情怀,凝聚起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从“建党伟业”到“历史转折”再到“伟大变革”的光辉历史……精心打造的“奋进新征程”主题展厅利用创意农业,制作了50余组富有时代特色和艺术气息的景观小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征程、近10年来我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巨大成就。主题展厅的核心位置,设置了红色中国图片展,从改革开放到建党百年,以近百幅生动的实时照片与文字展板,将人们带回峥嵘岁月中。
如今,吉林大地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在“建设新吉林”主题展厅里,“一主六双”“吉林一号卫星”“中车长客”“吉林雾凇”“航空英雄”“吉林农业十大产业”等30余组不同内容的景观,展现吉林人民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奋楫书写着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篇章。
一组组农业创意景观、一幅幅历史珍贵照片,成为新时代的亮眼注脚,铭刻在参观者的心中。“我为党和国家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希望吉林发展越来越好。”这是参观者共同的心声。
牢记嘱托——
让广袤黑土地焕发生机
保障粮食安全是“三农”的首要任务,而保护黑土地,就是牢牢把握粮食生产安全的主动权。“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本届农博会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始终,在主题设定、内容设计上认真谋划。
围绕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黑土地保护工程、“千亿斤粮食”工程,本届农博会上重点突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智慧农业的“四良一智”科技示范。一个个新品种、新装备,一项项新技术、新模式,正从长春农博会走向广袤的黑土地。
纳米膜好氧发酵堆肥、测土配方因地施肥、智能化土壤检测、病虫害绿色防控、轮作种植……一处处鲜活的黑土地保护科技示范,带给参观者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吉单66”“吉单953”“吉单83”……一粒粒种子就像粮食的“芯片”,牵动着广大农民的心。在1.3万平方米的玉米、水稻良种展示田,省内外40多家农资企业和农业科研单位,集中展示展销80余个农作物优良品种,高产、高抗等特性深受农民群众青睐,给了农民更多“良种”选项。
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进步,正成为本届展会参展商的共识。农业装备展区里的“良机”区域引来不少流量,这里系列展示了全程机械化、黑土地保护、智慧农业等三大惠农机械。来自232个厂家的5.6万台农机装备,按照“耕种管收”全程农机化进行集中展示,无人作业、精准作业等一批具有最新代表性的“智慧农机”全新亮相。
紧扣“三农”脉搏——
一以贯之服务乡村振兴
准确把握“三农”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创新展会形式、充实展会内容,是长春农博会经久不衰的秘诀。
数字农业,是本届农博会被频频提及的热词。植物工厂、 LED稀土补光灯、温室物联网……本届农博会上,专门设置了数字农业展区,集中展示数字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中的应用与创新,并邀请京东、布瑞克、农信等数字农业头部企业参展参会。现场的数字平台上,展示了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力提升的重要作用,打造出“全省数智农业底座”和“应用推广样板”,数字农业开始绽放光彩!
从第十九届农博会长光卫星的土地监测、估产,到第二十届的全产业链溯源、农业服务。如今,数字化在展会中不再局限在农业领域,而是被放大到乡村的方方面面。
现场点击“吉农码”屏幕,政策直达1428条、耕地面积1200公顷、总人口3419人……四平市铁东区小塔子村全部信息在展区的屏幕上一览无余——在数字乡村的世界里,能实现的远不止这些。
数字赋能下的乡村振兴有了新动能。第五届中国生态农业可再生资源产业循环发展高峰论坛顺势举办,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解决农村厕所革命、秸秆综合利用、粪污资源化、黑土地保护等方面做出探索。新农村人居环境展区里,无水智能生态马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净化槽、太阳能设备等生态环保设施,为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提供了示范。
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展会里,来自长春市的30余位驻村第一书记,代言50余家的100余种农产品,不遗余力地向游人与直播间观众推销产品;“832平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展区,吸引了国内60家企业40余类、1200余种产品集中展示展销;科普大集,组织行业专家148人次,对农业问题答疑和健康义诊;举办的长春德惠农民节、“吉林巧姐”大赛、农民趣味运动会等活动精彩绝伦、“农”味十足;“老年梦想秀农博”“相亲大会爱农博”“交响乐团奏响农博”等活动好戏连台。
农产品加工业展风采——
“吉字号”“长字号”星光闪耀
长春农博会是农民的节日,也是“吉字号”“长字号”借船出海,走向域外的绚丽大舞台。
在吉林农业品牌馆内,全省100余家农业品牌企业及长春市各县(市)区名优企业参展,吉林大米、吉林杂粮杂豆、吉林长白山人参等七大“吉字号”品牌精彩亮相;国内名优产品展厅,皓月集团、农投集团、王老蔫猪肉等国内农业龙头企业及草编、手工艺产品参展;供销特色农产品展厅内,省内外供销系统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等参展,全面展现吉林农产品风采。
农博会期间,“农博优品”、自产绿色蔬菜也受到众多消费者青睐。立足引领乡村产业新业态发展,“靠山庄杯”农民网红直播带货大赛、“吉字号”农产品直播带货、“第二届云上农博金秋购物节”等电子商务经贸活动十分活跃,实现线上交易额1150万元。
本届农博会着力构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库”“平台群”“资金池”,成功举办了百户企业进吉林、金牌农产品发布会暨供销特色金牌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等5场大型推介洽谈活动,达成22个项目,签约金额约175.65亿元。在长春市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及名优农产品推介会上,12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签约金额60.07亿元。全国百户企业进吉林活动推出全产业链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等一系列招商引资项目,省内外269家企业参加项目洽谈,总签约金额108.03亿元。
一笔笔订单的签约、一个个项目的落地、一批批优质农产品,正在通过长春农博会走出吉林、走向全国,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标准化”打样儿——
引领未来农业发展方向
“标准化生产和未来的农业生产是啥样子?”来到农博会的广大农民会寻一寻自己要找的答案。“逛一遍展会,把这些材料收集一下,科普墙拍一下,这就是我的‘致富宝典’!”来自德惠市五台乡的农民王强乐呵呵地说。
“牛舍标准化程度不高,会导致育肥效率不佳,甚至带来疾病、最终影响肉的品质。”农博会期间,长春市畜牧业管理局工作人员李志伟每天都会为来参观的农户讲授标准化养殖的经验。本届农博会是现场展示肉牛品种最多的一届,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等10个肉牛品种参展,沃金黑牛、澳洲和牛、胚胎牛首次亮相农博会。
无论是畜牧业展区的肉牛养殖示范,还是现代种植业展区成排成行的玉米轮作;无论是水稻园里的综合种养,还是无土栽培区高新农业的展示,农业标准化都是贯穿其中的“门道”,是诸多农民远道而来要取走的“经”。
不同于传统农业的抓生产,农博会3号展厅的大屏幕上不断切换的数据、图表、抛物线,都在表述着农业大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展厅里“吉农云”“吉牛云”“豆业云”“数字乡村”“校园团餐供应链”等数字化平台,展现着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体系化的魅力,打造智慧物流、在线交易、供应链金融、产销调度、农业信用等一站式服务的综合供应链平台,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数字农业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在农业综合生产方面,本届农博会搭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以标准化为工具将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引进示范国内外3500余个作物品种、30余项农业新技术和新模式,实现综合调控一体化管理,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以标准化为工具实现深度融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管理服务模式。其中,番茄基质栽培区还为游客展示了《连栋温室番茄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所带来的标准化生产成果。
凝聚各方力量——
肩负使命筑牢“安全防线”
交通畅通、环境整洁、秩序良好、疫情防控得当……这是很多参观者来到今年农博会后的感受。这背后,是多方协同、合力共促的成果,更是历届成熟的规范办展经验。
长春农博会承载着社会的关注和群众的期待,把每一届农博会办好,这是一道必答题。为了确保本届农博会在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有序进行,本届农博会多次召开筹备工作调度会,并对开展前各项筹备工作及展会期间的现场管理服务进行部署。省市区60多个部门通力协作,市直52个相关部门递交了“责任状”,23个市直单位及各县(市)区抽借289人次协同完成办展任务。
展会在疫情防控上下功夫。组委会组织卫健、公安等相关部门成立展会防疫安全指挥部。展会开幕前,科学布置场地,设置临时隔离场所,进行防控培训,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和发放计划;展会开幕后,控制人员规模、密度以及环境清洁消杀等工作。展会期间,设立核酸检测点4处、检查卡点9处、隔离区10处,卫健、武警、农业农村、民政、教育等部门抽调工作人员300余人,在各检票口筑牢“第一道防线”。
“永不落幕”——
线上线下“农博”常态化
第二十一届长春农博会圆满落幕,但未来的农博会更加值得期待。应广大农民和市民要求,本届农博会闭幕后,从8月31日起,室外展区将继续向广大农民和市民开放至10月中旬。第二十二届长春农博会计划明年8月中旬在长春农博园举办。同时,2023年春节期间,还将举办第十三届吉林冬季农业博览会。
线上农博会将常年开通“农博云商城”,常态化开展线上展销活动,农博园游客中心内也将常年设置“农博优品”线下展销厅,不断上新省内外名优特农产品。
回首过往,长春农博会已成功举办21届,展会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在逐步增强。未来,农博园将办成“不再只是10天”的展会,将持续拓展标准化建设领域,重点围绕“制定一套标准、整合一组平台、服务一批龙头、拓宽一批渠道、传播一个品牌”的目标,结合5G、直播、3D动画等新兴技术,将传统线下农博会的展览和交易功能数字化、线上化。
依托农博会平台作用,长春农博园还将延续线下展销活动,扩大产品订单规模,促进重要农产品产区与销区对接,增强展会常态化交易功能。建立常态化职业农民培训机制,突出大中小学生研学和培训功能,让农业真正进入日常教育学科。创办专业市场,充分利用农博园场馆资源,谋划组织开展展销和经贸活动,举办一系列论坛峰会,努力办成线上线下相融合、常态化运营的“永不落幕的农博会”。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