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下发指导意见:产量形成关键期,粮食作物这样管
具体怎么管,一起来看看。
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辽宁省玉米生长陆续进入灌浆期,处于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部分地区前期降雨偏多,土壤湿度较大,玉米生育进程有所延迟,病虫害加重。针对上述情况,结合当前和后期天气情况及生产实际,提出以下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一、加强水分管理防旱涝
根据玉米长势和需水规律,结合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及时采取相应的排灌措施。发生洪涝灾害的,对低洼积水地块,要及早发动群众,加大机具和人力投入,及时疏通沟渠,调运各类排水机械,迅速排除田间积水,做到能排尽排,加快降低土壤湿度,最大程度缩短植株受浸时间,使其尽快恢复生长。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地形条件,在地头挖设蓄水池,将积水引入蓄水池内储存。部分坡地、沙岗地等易旱地块,遭遇阶段性高温干旱时,要结合天气情况及土壤墒情和田间水利设施,及时启动抗旱水源和设施设备,满足植株对水分需求,减轻高温干旱影响。
二、适时追肥促生长
根据玉米长势和前期施肥情况,特别是播种较晚、植株生长发育滞后,以及发生渍涝的田块,适时适量追施速效氮肥和钾肥,及时补充养分供应,提升抗倒能力。追施肥料时最好采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方式,可结合病虫害防治,通过无人机一并喷施肥料、杀菌剂、杀虫剂,在防治病虫的同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三、防控病虫害降损失
加强对田间病虫害的监测调查,特别是受渍涝影响和生长发育滞后田块,适时发布预警预报。针对草地贪夜蛾、粘虫、棉铃虫等迁飞性重大害虫在做好成虫监测的同时,抓好田间虫情排查,第一时间对高密度发生区实施集中有效防治,严防局部暴发成灾危害。针对玉米螟、玉米叶斑病、茎腐病、穗腐病等病虫害要提早预防,要抓住防控关键期,科学使用药剂,压低穗期菌源和虫源基数,减轻危害损失。积极采用生物或物理方法进行防控,或无人机、高地隙打药机等植保机械喷施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进行点防点治或统防统治。要强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释放天敌等措施的应用,提高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科学防控水平。在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基础上,突出抓好高密度点片应急化学防治与联防联控。
四、加强田间管理防倒伏
受前期频繁降雨影响,大部分地区玉米植株长势好,但根系下扎不深,遭遇灾害性天气时容易倒伏。因此,应合理追肥或叶面喷肥,适当增施钾肥,合理施用生长调节剂,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植株素质,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对田间有积水的地块,要及时挖沟通渠,通过机械排水或自流排水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植株长时间浸泡后,导致防风抗倒伏能力下降。发生风灾后,对植株倾斜未完全倒伏的地块,尽量维持现状,依靠自身能力恢复生长;对植株完全倒伏、茎秆未折断的地块,根据实际情况及早垫扶果穗,防止果穗发芽霉变;对植株倒伏严重或茎秆折断无法恢复的地块,适时抢收;对已绝产地块,视情况及时抢收秸秆作青贮饲料,或及时改种短生育期作物,减少损失。
五、注意防早霜促早熟
对玉米发育延迟田块,以及易受早霜影响地区,要抓好防早霜促早熟措施落实。可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脂等叶面肥,迅速补充养分,增强植株抗逆、抗寒能力。适时做好玉米站秆扒皮晾晒,加速玉米籽粒灌浆和成熟籽粒脱水,降低玉米含水量,促进玉米早熟。同时采取割空株、打底叶等促早熟措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促进营养向籽粒转移,加速成熟。一旦发生早霜,要引导群众不要急于收脱,充分利用玉米的后熟作用适时晚收,适当延长后熟生长时间,充分发挥根茎储存养分向籽粒传送的作用,提高产量和品质。
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目前,辽宁省水稻生长已进入抽穗灌浆期,总体生长形势较好,但受多雨、寡照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块未能控水晒田,根系发育不如往年,水稻生育进程略有延迟,水稻叶瘟、纹枯病在一些地区点片发生。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汛期强降雨天气以及立秋后气温下降、温差较大的实际,提出以下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一、加强管理防倒伏
由于前期雨水足,水稻地上茎叶部分长势好,但根系未经历晒田晾田,发育不如往年,在生育后期或遭遇灾害性天气时容易倒伏。因此,要合理施用生长调节剂,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植株素质,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保持稻田浅水层,灌浆结实期要以间歇灌溉为主,即灌一次浅水,待自然渗干至脚窝有水,再灌下一次浅水。此外,水稻抽穗后30天内不可断水,避免发生植株早衰和籽粒不饱满。对由于洪涝灾害田间积水过多的地块,要及时挖沟通渠,通过机械排水或自流排水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植株长时间浸泡,导致根系缺氧早衰,抗倒伏能力下降。
二、科学施好粒肥
因低温寡照等原因导致缓苗慢,分蘖迟,封行晚,尽管有效分蘖数和穗粒数接近常年,但有徒长形态,增加粒重和籽粒成熟度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应根据水稻叶色变化、前期施肥量等因素适时适量追施氮肥和叶面喷施磷钾肥。齐穗后前10天为粒肥最佳施用期,施肥前保证水层,均匀撒施,生长过旺地块可不追施粒肥,叶色较淡田块可适当多施。
三、合理调控促早熟
由于水稻发育迟缓和天气冷凉的原因,要坚持“保地温、促早熟、延迟收”的技术路线,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强水稻抵御低温能力。要促进早熟,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水溶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补充植株养分,增强抗寒能力,提高植株素质,为籽粒灌浆创造良好条件。井水灌溉田块,要减少灌水频次,增加地温。黄熟后要及时断水,适时收获。贪青晚熟地块要适当晚收,一旦发生低温冷害,不要急于收获,可适当推迟收获,延长后熟生长时间,促进根茎储存养分向籽粒转移,减轻冷害影响。
四、及时预防病虫草害
水稻要重点防范粘虫、飞虱、稻瘟病等。要强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释放天敌等措施的应用,提高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科学防控水平。在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基础上,突出抓好高密度点片应急化学防治与联防联控。防控粘虫要推行生态调控、利用成虫交配产卵前需要采食以补充能量的生物习性,采用具有其成虫喜欢气味配比出来的诱饵,配合少量杀虫剂进行生物诱杀。同时抓住卵孵化初期和低龄幼虫期开展科学用药防治。防治灰飞虱为主的稻飞虱要突出压前控后、重点保护水稻灌浆期。稻瘟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稻瘟病突出抓好破口期、抽穗期和齐穗期施药预防,严防穗颈瘟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生育后期连续阴雨天气,对贪青晚熟地块要防治枝梗瘟和粒瘟。
五、灾后及时恢复生产
对于前期洪涝灾害,造成过水的田块或水淹的田块,要坚持“排、散、管、促”多措并举,及时抢排积水,恢复土壤透气性,养根护叶,促进受涝水稻生长。要及时疏通沟渠,排除田间积水,阴雨天可一次性排干,排水后适当晒田,以增强土壤透气性和根系活力,恢复植株生长。对过水脱肥田块,要及时追肥,可追施速效氮肥,促进根系和植株恢复生长,防止出现因积水造成早衰、死亡等现象。
大豆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辽宁省大豆总体处于花荚鼓粒期,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大豆生产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及科学防灾减灾,提出以下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一、追肥促弱
一般大豆生长田块如发现植株表现脱肥或生育期延后的地块,可通过喷施叶面肥,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强抗病能力,提高粒重,将产量损失降到最低。如出现微量元素缺乏症状,可通过叶面喷施微肥补充镁、锰、钼、硼等微量元素。第一次在大豆初花期每亩用尿素0.25公斤+磷酸二氢钾0.2公斤叶面喷施;第二次在大豆结荚期、第三次在大豆鼓粒期结合病虫防治进行,喷施磷酸二氢钾0.2公斤+米醋0.16公斤+硼肥增荚促熟。
二、病虫防治
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及时制订防治方案,并遵循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春大豆重点防控大豆食心虫、双斑萤叶甲、蚜虫、红蜘蛛等害虫,以及根腐病、菌核病、霜霉病等病害。夏大豆重点防治点蜂蝝蝽、蚜虫、烟粉虱、斜纹夜蛾等害虫,特别是要加强对点蜂蝝蝽等刺吸性虫害防控,预防“症青”发生,建议花荚期采取大面积统防统治措施,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喷施2—3次。同时,注重根腐病、拟茎点茎枯等病害的防控。在重大病虫防治过程中,可与喷施叶面肥同时作业,实现“一喷多防”“一喷多促”“一喷多效”,实现防病、防虫、减灾、提质、增产的效果。
三、防涝抗旱
入汛以来,辽宁省降水偏多,针对持续阴雨发生的涝灾,根据积水情况和地势,迅速疏通沟渠,采用排水机械和挖排水沟等办法,尽快把田间积水和耕层滞水排出去,减少田间积水时间,降低土壤含水量,促进或保持根系活力。积水排出之后,待土壤表层土干燥后,应适时进行中耕松土散墒,避免土壤板结,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利于大豆根系恢复到正常的生理状态,同时提高大豆抗倒伏能力,并起到防除杂草的作用。针对涝害造成营养不良的田块,可通过根部和叶部进行施肥补充养分,根部施肥以磷钾肥为主(3—5公斤/亩),适量施硝态氮肥(2—3公斤/亩);叶片喷肥每亩用尿素125克,硼钼微肥15克,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也可加施适量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增强自身抗逆能力。此外,部分坡地、沙岗地等易旱地块,在大豆鼓粒期遭遇阶段性高温干旱时,应及时灌溉,每次每亩灌水量20立方米左右,尽量减少花荚脱落。
四、适时收获
联合收获最佳时期为大豆完熟初期,此时大豆叶片全部脱落,植株呈现原有品种色泽,籽粒含水量降至18%以下。为提高收获质量,大豆联合收获机可配置扰性割台,尽量降低拨禾轮转速,调节脱粒滚筒与凹板筛之间的间隙、调整清选系统风机转速。
花生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辽宁省花生处于结荚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营养的需求量非常大。应密切关注中后期异常天气变化,做好防灾减灾预案,积极应对涝灾、旱灾等各种危害,切实减少灾害对花生生产的影响。结合气象条件和花生生长情况,提出以下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一、及时排水散墒
根据降雨情况、土壤水分,抢抓排水窗口期,迅速组织排水。大雨之后,根据花生田积水情况和地势,要及时采取机械排水或人工方式疏通排水沟渠,尽快降低田间积水,将耕层渍水排出,减少田间积水时间。对于土质粘重排水不畅田块,应尽早结合中耕锄地散墒,促进土壤透气晾墒,减少涝害对花生的危害。地膜覆盖的花生要破膜散墒,降低土壤含水量,保持土壤通气良好,减少烂果现象的发生。
二、及时补充肥料
花生中后期是营养需求较多和荚果充实的关键时期,由于前期降雨量较多,导致土壤肥力流失,根系吸收能力减弱,植株易脱肥早衰。因此,结合花生长势应及时补充肥料,保证养分供给,恢复植株生长,防止脱肥和后期早衰,减轻涝害损失,保障花生稳产。露地种植的花生可以结合中耕进行追肥,增施一定量的钙肥,促进荚果膨大 。
三、加强病虫害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绿色防控”的原则。采用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利用黑光灯、黄蓝板、性诱剂与高效低毒药剂相结合。由于前期降雨量大,田间土壤含水量高,8月份气温偏高,高温高湿环境容易引发花生病虫害,特别是叶部褐斑病、网斑病、白绢病等病害,以及蛴螬、蚜虫、棉铃虫和蓟马等虫害,应加强田间病害监控。对于叶部病害可叶面喷施联苯三唑醇、氟环唑、苯醚丙环唑、腈苯唑、烯唑醇、三唑酮、戊唑醇等杀菌剂+0.3%磷酸二氢钾溶液+1%尿素溶液,一般7-10天喷施1次,连喷2-3次。针对蛴螬,可选用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1000倍液灌根,每亩用量300毫升;针对蚜虫,可选用3%辛硫磷颗粒剂,每亩6公斤随肥料施入垄里,或用吡虫啉+助剂防治;针对棉铃虫,于3龄前叶面喷施2.5%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2000倍液;针对蓟马,可叶面喷施甲氨基阿霉菌素苯甲酸盐+啶虫脒(吡虫啉),或甲维盐+多杀+助剂,或甲维盐+烯啶虫胺,或联苯菊酯+阿维菌素。
四、及时清除杂草
由于前期降雨量较多,田间杂草生长较快,应及时清除。在杂草2-4叶期,每亩选用48%灭草松乳油150毫升+108克/升高效氟吡甲禾灵20毫升二元复配,或11.8%精喹·乳氟禾乳油30毫升,茎叶均匀喷雾,可有效防除一年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而对于田间大草和结种子的老草化学除草效果不好,应人工拔除,并清理移出田间。
五、化学调控
结荚期是花生生长最旺盛时期,由于阴雨天光照不足,花生容易徒长,造成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对于植株有徒长趋势,株高超过35厘米的地块,应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2-3次化控,施用花生超生宝、或烯效唑、或壮饱安合理兑水后进行叶面喷施,应均匀喷雾,避免重喷、漏喷和喷后遇雨。
六、适时收获
一般收获时间以植株呈现衰老状态,中下部叶片由绿转黄并逐渐脱落,茎秆转为黄绿色。可随机选取5-10株花生,当70%以上荚果果壳硬化、纹理清晰,颜色由白色转为浅黄色,壳内海绵组织干缩变薄,果壳内壁呈深棕色,为适宜收获期。花生机械化收获减少损失、提高清洁度的关键在于:一是检查调试好收获机,使机具在最佳状态下高质高效作业;二是准确把握适收期和作业条件,在最佳的时机收获;三是选择适宜的机械化收获方式与机具;四是及时烘干,减少霉变;五是加强机收培训与监督。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