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为种粮插上科技翅膀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这句话道出了粮食的极端重要性。
自然灾害,对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生存影响的记忆曾深入骨髓。如今,许多人不太关心这些因素,因为粮食年年丰产成了“常态”,农业有丰歉似乎被人们淡忘了。
稍稍观察思考就能明白,中国人在只占世界9%的耕地上精耕细作,14亿多人的饭碗端得越来越稳,饭碗里满盛中国粮,岂是自然因素影响变小了?是人的因素越来越突出,农业科技支撑越来越坚实。
以前种地,是水淹一大片,大旱全枯烂,虫生必减产,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珠摔八瓣。而今,田成方,大农机敞开跑,渠相连,涝能排、旱能浇,高品质稳产高产田越来越多。从育秧流水线工厂化运作,到植保无人机巡防沃野,再到联合收割机、秸秆打捆机一条龙收获,“人扛牛拉”变“机耕物管”,种粮“神器”威力尽显。
现代农业生产持续升级。很多地方,种田已从“靠经验”发展到“靠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投入应用,农田安上“智慧大脑”,连上大数据、新物流和移动互联网端口的无数消费者,“人在干、云在转、数在算”,越来越多绿色高产农产品高效出农田、精准走市场,更多效益流进农民的荷包。
安徽是农业大省,要在江淮广袤沃土广栽科技树,释放更大动能,加速推动农业现代化,才能夯实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重要基础。
做强种业“芯片”。系统推进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新品种,推动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种业产业链。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江淮好田地,种上中国好种子,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才能过上丰裕富足的好日子。
提升粮食种植总体收益。尽快让农业生产告别“依地力”“靠天时”“高成本”。高质量建好高标准农田,让更多“望天田”变“高产田”“放心田”。提高粮食生产“育繁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立足区域一体化、电商生态化风口,种更多高品质农作物、种更多“市场订单”,让安徽成为全国可靠的“粮袋子”,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菜篮子”和特色农产品“便利店”。
面向未来,化解耕地资源不足、水资源约束、环境压力、气候变化影响、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等突出矛盾,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赋能美好乡村建设,是职能管理部门、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所有一产从业者共同的使命和任务。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