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四平市齐心协力稳固农业“压舱石”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7月,四平市的广袤大地上已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风吹过,田里的禾苗微微晃动,绿波荡漾、涟漪层层;一栋栋温室连片成群,从高空俯瞰,白亮亮如云朵会聚,大棚里的瓜果蔬菜更是五彩斑斓;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一路高歌。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稳经济增长大会精神,四平市委、市政府全力拓展农业首季开门红成果,落实政策、解决难题、加强指导,齐心协力稳固全市经济发展“压舱石”,农业增产增收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端稳饭碗守底线 养地增产促丰收
初夏的梨树,满目苍翠。走进田间地头,只见玉米苗挺着粗壮的“腰杆”整齐排列,传递着丰收的希望。在梨树县万发镇洪影合作社,负责人张洪影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的1000公顷土地,在播种时都严格控制了株距,以保证通风透光。“前几天下了几场雨,秧苗通过吸收阳光、雨露,已经有15厘米高,达到了五叶一芯,长势非常好。”望着这片优质的黑土地,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今年,四平市落实主粮作物播种任务888.5万亩,比上年增加15.7万亩,比省定任务增加6.2万亩。其中,玉米776.5万亩、水稻62.4万亩、大豆32.9万亩,其它粮食作物16.7万亩,满足正常年景总体产能。
尽管今春遭受了新冠疫情袭扰,但是四平市没有忘记自己“农业大市”的区域定位和历史责任,心怀“国之大者”,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稳稳扛在肩头,下更大的力气保面积、保物资、保人力、保进度、保安全,全力打通痛点堵点,不误农时扎实推进春耕生产。
为确保今年粮食生产取得良好开局,四平市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备春耕生产系列会议精神,抢抓备春耕关键时段,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全面强化春耕生产组织领导,书记、市长挂帅;市委副书记和政府分管副市长牵头下沉督导,纪委、组织部等部门成立4个督导组,长期驻点督导;各地党政一把手全部到一线指挥,县区副处级干部实行蹲点包保,压紧压实县乡村三级责任,加快恢复备春耕生产秩序,全力稳住全市粮食安全持续向好形势。
将黑土地保护上升到粮食安全、国家安全的政治高度,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全面提档升级。2022年,全市计划推广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515万亩,实际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570万亩,比计划多实施55万亩,基本实现适宜地块全覆盖。
打造“梨树模式”升级版,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在推广“梨树模式”基础上,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以300公顷土地相对集中连片为一个实施单元,打破农户间土地界限,规范行距,利用导航作业,率先实现现代农业的标准化、机制化、信息化和契约化。
“我是第一个进行‘现代农业生产单元’试验的。去年一个单元配套1台六行条旋机、1台六行免耕机和1台六行收获机,6天完成从种到收的全部作业。”梨树县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说,全程机械化作业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每公顷可节约1000元。
如今,四平市正按照“规模连片、规范行距、智慧种植、产销统筹”的原则,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单元生产全程可追溯。
在梨树县郭家店镇蔬菜村,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凤香,带着记者仔细察看地里的土质。“捧在手里感受一下,又软又轻,因为土里腐殖质越来越多了。”韩凤香把“梨树模式”防风固土、培肥地力、抗旱保墒、节本增效的效果,总结为“养地增产”。在蔬菜村这块田地上,玉米曾经的最高亩产是1200斤,现在已经轻松超过1500斤了。
目前,韩凤香的合作社不断壮大,已有社员158名,生产规模扩大到2个乡镇10个村,经营耕地面积达1.5万亩,全部采用“梨树模式”。
“田里的土越来越肥,饭碗才能端得越来越稳。”韩凤香说,“梨树模式”比传统种法增产10%左右,每亩节约成本100元左右,经得起检验。
政策资金双扶持 保障百姓“菜篮子”
今年以来,四平市积极推进落实全省“百万亩棚膜建设工程”,制定印发了《四平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和《2022年四平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工作实施方案》,从产品生产、市场流通、质量安全监管、调控保障等方面作出部署,明确对县(市)区的考核内容和要求,完善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责任分工;编印了《四平市“菜篮子”工作手册1.0版(政策篇)》和《四平市“菜篮子”工作手册2.0版(技术篇)》,帮助生产主体了解政策、提高生产技能;建立四平市“菜篮子”生产物资运输和蔬菜产销衔接运行工作机制,疫情期间累计为企业、合作社协调办理车辆通行证2457个,协调解决生产、运输、销售等问题549个。
不断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力度。组织各地专家、农技人员通过线上语音视频进行答疑、线下现场指导,今年上半年累计开展线上指导166次,线下指导91次,服务主体300余户;积极组织农户参加“双百共建”专家云讲堂,举办春季设施果菜、食用菌生产注意事项及问题解析、蔬菜主要病害识别与科学防控等线上培训班13期;随时关注天气情况,提醒农户排查棚室生产隐患,做好防灾减灾措施,避免灾情发生,累计发布气象预警提醒41次。
“相中哪串自己摘啊,都保甜!送人还有礼盒可以选择!”在四平市铁东区,叶赫绿宝果蔬园负责人栗志霞,从大棚里搬出一箱箱颗粒饱满、果香四溢的葡萄,热情地招呼着客人。据栗大姐介绍,这是当季热销的巨茉莉葡萄。
栗大姐的园区有33栋大棚,面积达7万平方米,里面栽种着10余个葡萄品种,其中阳光玫瑰、藤稔、巨玫瑰等9个品种的葡萄相较于周边地区为特有品种。她家的葡萄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宣传,销往沈阳、哈尔滨、长春、上海、长沙等多个地区,广受消费者青睐,供不应求。
2017年12月,在叶赫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栗大姐成功流转土地105亩,成立了四平市铁东区叶赫绿宝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年春季,在铁东区农业农村局帮助下,栗大姐获得铁东区政府“政银担”贷款政策支持,成功贷款250万元,再加上550万元自筹资金,建成了叶赫绿宝棚膜果蔬园区,并当年投产达效;2019年,园区获得省级棚膜园区建设奖励补助,奖补金额66万元;2020年,园区被省人社厅评为返乡创业基地,并获得40万元的资金扶持。
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周边无工厂、无污染源,具有空气、水源、土壤的天然优势,再加上棚室控温作用,昼夜温差近20℃,种植的果蔬甜度高、口感好。
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实现季季有产出,冬季时,园区内套种草莓、西红柿、黄瓜等果蔬,一年下来,园区各类果蔬产量约4万斤,产值约200万元。“自园区建成后,每年栽种都需要大量的工人,年用工量约1.5万人次,既带动了周边的农民就业,又帮我解决了用工问题。”栗大姐笑盈盈地说。
今年上半年,四平市新建类似栗大姐家这样的棚膜2267.31亩,完成全年任务的56.68%。棚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让农民在增收致富的路上,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走进梨树县喇嘛甸镇王家园子村,一栋栋种植大棚映入眼帘。该村共有1281栋棚室,以土堆式温室为主,种植各类瓜菜,是梨树九月青豆角的主产区,旺季时每天可卖出九月青豆角15万斤。因为良好的品质,王家园子村的蔬菜畅销全国10余个省市,成为百姓餐桌上的放心菜。
梨树县盛园蔬菜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彦组织成立的。合作社现有温室75栋,其中土堆式温室52栋。采取统一串地、设计、建设,分散管理、自主经营的模式,以香瓜、辣椒、豆角、叶菜等瓜菜种植为主,年产蔬菜约1200吨,年产值480万元。今年疫情期间,盛园合作社曾为长春市宽城区提供蔬菜。
提起合作社的“特色”——土堆式温室,王彦打开了话匣子:“相较于普通大棚,土堆式的优点可多了!首先,保温效果和蓄热能力远高于普通砖混结构的温室后墙。我们建造了3面土墙,白天吸热,晚上放热,同时还能吸潮;其次是温室造价低,1延长米的建造价格是800元,1000平方米的价格为9.4万元,符合村民的价格预期;最后,温室增温保温技术成本低,易于农民掌握。”
棚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部门的大力扶持。王彦介绍,园区建设初期,政府提供了大量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让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以完善。他也是通过参加梨树县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到外地参观学习后,才决定要带头建设温室,给村民做“模板”、当示范。土堆式温室的建设,解决了当地冬季不能生产茄果类蔬菜的难题,这对村民来说,无疑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
优势产业成支柱 科学养殖唱主角
驱车到达伊通满族自治县西苇镇红光村德泽牧业有限公司的园区,体格健硕的西门塔尔牛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据园区负责人姜洪波介绍,这些成年的西门塔尔牛,最重能长到两千斤左右,价值3到4万元。现在园区内存栏肉牛800多头,繁殖母牛300多头,还有牛犊100多头。
德泽牧业有限公司集黄牛养殖与繁育、肉羊养殖与繁育,以及其它特种养殖、畜产品销售于一体,还有相适应的精饲料加工生产车间和粗饲料储存场地,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去年纯利润达到800多万元。勤劳的德泽人将牛、羊喂养得健壮结实,他们深知圈养的不是牲畜,而是“用嘴捡钱、吃草吐金的活期存款折”。
姜洪波一直秉承“专注养殖生产、科技示范推广、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发展理念,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一方农民共同致富。已带动36户村民开展繁育母牛养殖,年增加总收入80余万元;免费借母牛给农户繁殖幼崽,帮助70多户村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伊通的肉牛产业发展有着传统基础。位于营城子镇的全国最大的非牧区黄牛交易市场,已有300多年历史。伊通肉牛养殖量处在全省前列,黄牛交易实现“买全国卖全国”,养殖户遍布全县17个乡镇(街道)187个行政村,形成了以营城子镇为中心的黄牛产业发展核心区,以河源、西苇、伊丹、二道、新兴、伊通镇等乡镇为节点的特色养殖肉牛产业发展带。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以来,伊通县抢抓机遇、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加快推动肉牛产业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助力县域突破的支柱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为推动全市肉牛产业发展,四平市本级成立肉牛专家委员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对重大攻关项目实施指导,解决肉牛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印发四平肉牛工作手册1.0版(政策、疫病防控篇)、2.0版(饲养、养殖场建设篇)、3.0版(应急饲养技术篇),共计5000本,发放到每个相关干部和养殖户手中,推动科学养殖。
开展线上技术培训。4月6日,梨树县克服新冠疫情影响,联合中国农大专家,召开线上“肉牛养殖技术讲座”;4月10日、20日,省畜牧局组织召开肉牛养殖技术线上培训;6月20日,梨树县再次组织线上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养殖场户4000余人次。
落实补贴政策。梨树县和伊通县的4家企业,根据《吉林省肉牛引进和优质冻精补贴政策实施方案》,共申报补贴资金316.3万元,其中,梨树县1家企业从国外引进733头母牛,共申报资金219.9万元;伊通县3家企业从国外引进307头母牛、从省外引进70头母牛,其中43头见犊母牛,共申报资金96.4万元。
为了破解活体资产担保难题,各相关金融机构采用了“信用方式、风险补偿、活体抵押、农担担保、不动产抵押”等多种担保形式,解决了肉牛养殖户抵押不足、贷款额度难以支持扩大养殖的瓶颈问题。同时,对符合普惠条件的客户利率,执行3.85%定价,惠及更多农户,带动了产业发展。截至5月末,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肉牛养殖类贷款余额11.5亿元,比年初增加22.46%;肉牛活体抵押贷款发放100笔,累放金额0.7亿元,比年初增加39.92%。
建立健全畜牧产业集群“链长制”,细化产业集群专项发展规划,推动项目尽快投产达效。目前,四平市共有4个肉牛产业专项债项目,总投资达14.32亿元,其中梨树、伊通两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双辽两个项目还在待省最终批复;伊通县和梨树县肉牛产业集群4个项目成功入选全省中部肉牛产业集群项目,项目投资总额1.1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3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9525.93万元;梨树县“退户入区”工程项目,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牛舍,租给合作社经营,并采取由养牛大户办“托牛所”代养等方式,推动“退户入区”。已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999万元,分别在梨树镇中安堡村和郭家店镇孙家屯村实施“退户入区”工程,建成标准化牛舍15栋,可饲养肉牛1500头,预计10月份引牛入场。
2022年上半年,四平市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59.3万头、110.8万头、130.2万只、4517.1万只,同比分别增长5%、24%、10%、34%,肉蛋奶总量37万吨,同比增长19%。
充足的畜产品,满足了四平人民的生活需要。3月11日,四平市开启静态管控模式,市农业农村局快速响应,在确保工作人员下沉社区支援一线的同时,坚决承担起全市的生活物资的稳产保供重任,地产的蔬菜、肉蛋奶源源不断地送到千家万户,真正做到了“保障工作不掉线,保障供给不断档”。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