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能人回乡蹚乡村振兴新路子
“‘能人回乡’为我们蹚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今年我们的收入又变多了!”看着前不久马铃薯的销售盈利,大通景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员陈贵福喜上眉梢,“自从‘能人回乡’带动村里的合作社加入联合社,比起之前的单打独斗,大家种植的蔬菜卖上了更好的价格,销路根本不用愁。”
陈贵福口中的能人,便是大通县景阳镇甘树湾村村民保吉栋。在开办预制场、企业、修理厂,承包修路工程后,保吉栋决定拿着所赚的钱回乡发展种植业,在村上办起了联合社,将村里240多户村民全部纳入,流转土地、安排工作,村民的年均纯收入从原来的两三万元,增加到了如今的七八万元。“目前景阳镇已有6个村10个合作社加入了联合社,接下来,我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人增加收入。”保吉栋说。
让农村成了创新创业热土
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小茶石浪村,土生土长的青海人杨顺光,看到优质的青海特产可以通过精细化加工提升附加值后,决定回乡发展,成立集种养殖、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小茶牧场,流转土地,成为新一代“能人回乡”的典型代表;大通县青林乡返乡创业者李更顺利用村内原有的合作社,结合走南闯北的销售经历,回村创办纯净水加工厂,不光自己迎来事业发展的春天,还带动当地50多户农户增加了收入;养猪能人宋生喜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增收致富,成了湟中区百姓公认的致富带头人,目前正着手创办现代化的生猪养殖分厂,预计将解决就业岗位约70个……
放下城里红火的生意,回到农村。在西宁,回乡创业的能人越来越多。
“在外闯荡打拼后,他们思想开放、视野开阔,为家乡带回了资金、技术和产业。同时,土生土长在青海的他们,对故土、乡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了解各村的优势与短板,让村子在发展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以“能人回乡”激活农村产业
今年以来,西宁市将“能人回乡”作为实施“三乡工程”的核心和关键,在选好能人、用好能人、选好产业上下功夫,以“能人回乡”激活农村产业。
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在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1008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接续奋战乡村振兴最前沿,97名专家联点指导全市287个村,助力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10名科技“三区”人才及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6万余名农村实用人才活跃在农业农村一线。
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培养免费乡村医生41名,实施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引导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源下沉,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教育服务水平。
完成星火人才3900人(次)、高素质农民等培训2470余人(次)。为53名农村户籍创业者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6笔3300万元。
向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各类补贴3.72亿元,发放“金穗服务惠万家”担保贷款4.28亿元,“扶社贷”贷款197笔9327万元……
随着“三乡工程”的深入实施,西宁市持续深化农业农村各项制度改革,放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加大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鼓励返乡人员投资兴业、积极就业,不断健全和完善返乡人员创业就业机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财政资金、创业用地、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宜居安乐的美丽家园。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