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好转型升级路 乡村振兴强后劲——甘肃全力推动“十四五”三农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起步之年。今年以来,甘肃省农业农村部门坚持以“三新一高”要求为总遵循,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部署,深刻理解和把握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落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持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好于预期。
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确保大旱之年不出现规模性返贫
甘肃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底线性任务来抓。年初,甘肃省委、省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把全省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五级书记一起抓”的组织领导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条块责任体系、定期调度的工作推进体系、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的资金保障体系、优先倾斜合力推进的政策支持体系、东西协作齐帮共扶的社会帮扶体系、较真碰硬奖惩分明的考核评估体系等一系列制度、机制、体系有效衔接到乡村振兴上来。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也是乡村实现振兴的基础。今年以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不懈拉开架势构建产业体系,调整优化扶持政策,扶持方式由原来的“精准到户扶持”向“扶持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转变,经营方式由分户分散种养向跨乡跨县集中连片规模化推进转变,不断完善产业链上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
“我们积极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分类精准施策,对‘三类户’和低收入人群,采取以奖代补、达标奖励、户托社(企)管等方式,鼓励脱贫户‘扩种扩养扩规模’;对已经有产业发展基础的脱贫户,我们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脱贫户参与绿色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建设,加快形成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甘肃积极推动政策、项目、资金向23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共落实财政衔接资金150.22亿元,占资金总量的63.9%,为重点帮扶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甘肃还全力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合作,与天津市、山东省签订“十四五”东西部协作农业产业合作框架协议,对天津市、山东省来甘落地的企业进行奖补,积极引导东部企业到甘肃投资兴业。
为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紧盯“三类户”监测对象,指导各级农业农村系统制定应对预案,建立筛查预警机制,健全监测方式程序,开展常态化监测和帮扶。同时,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兜底保障作用,持续开展“增品、扩面、提标”工作,为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筑牢了风险防范的“安全网”。截至11月底,实现签单保费19.75亿元,已支付保险赔款15.01亿元,受益农户101.18万户次。
针对今年入伏以来发生的旱情,甘肃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积极投身抗旱稳粮保目标行动中,采取抗旱自救、技术服务、劳务输转、改种补养、保底销售、政策兜底等综合措施,确保大旱之年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省上先后三次下拨抗旱救灾资金1.2亿元,重点用于受灾严重县区农户补种补养,同时加大了对重灾区农业保险定损赔付的协调推进力度,落实旱灾赔付1.09亿元,受益农户16.12万户次,有效降低了受灾群众返贫致贫风险。”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旱情最严重的环县,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指导补种了20万亩燕麦草,补养了25万只肉羊,实现种植业保险理赔6205.44万元;在定西市安定区,借助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当地狠抓销售和加工两个关键,今年马铃薯收购价格较去年每斤高0.1元,实现了减产不减收。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通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完善乡村振兴包抓责任制,建立筛查预警机制,健全监测方式程序,开展常态化监测和帮扶,甘肃的产业扶贫成果得到了有力巩固提升。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牢牢守住来之不易的粮食生产成绩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甘肃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创造了这块黄土地上粮食生产的辉煌成就。甘肃省提出,“十四五”期间,甘肃要牢牢守住来之不易的粮食生产成绩,努力做到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三个不减”。
作为粮食生产主管部门,今年,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继续坚持把抓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和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粮食生产监管的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及时下达粮食生产面积产量任务指标,与各市州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靠实了工作责任。全省完成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2091.27万亩,占国家下达总任务的102.01%。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甘肃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整治撂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措施,探索形成了“一户一块田”“一户一台地”等成功模式,走出了一条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一体推进生态保护、撂荒地整治、粮食安全、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子;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加快现代技术装备集成应用,把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作为重点,大力推广抗旱抗寒新品种,持续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积极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集成旱作节水、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全程机械化等技术,粮食单产由2016年的270公斤,提高到2020年的304公斤,增幅超过1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1.88%。
立志打好种业翻身仗——种业振兴行动良好开局
“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甘肃是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蔬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进入“十四五”,甘肃深刻认识种子作为农业“芯片”的极端重要性,立足现有制种产业优势,抢抓国家把甘肃列为全国三大种业基地的机遇,将打好种业翻身仗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谋划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为实施好种业振兴行动,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部署推动,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省种业振兴行动领导小组组长。中央《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出台后,甘肃省农业农村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远谋近施,认真谋划未来10年甘肃种业振兴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积极研究安排“十四五”时期特别是开局之年种业振兴的重点工作。
甘肃着力加强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组织召开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出台《甘肃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和农作物、畜禽、水产3个实施方案,全面安排部署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表、路线图和工作要求。目前,甘肃已完成79个国家普查县的农作物普查任务,新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981份,年内如期完成国家安排的甘肃10个重点县区农作物资源系统调查工作;普查上报畜禽遗传资源27个畜种、333个品种,群体数量915.73万(头、只),加快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畜禽保种场建设。
甘肃持续提升种业创新能力,联合甘肃省科技厅采取1∶1配套科研攻关经费,集聚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敦煌种业等育种企业及国内外科研优势力量,搭建人才、技术、资金、激励保障平台,建立健全上中下游紧密衔接、产学研深度融合、育繁推一体发展的科企联合体开展良种联合攻关;研究制定了玉米、马铃薯、平凉红牛、河西肉牛、肉羊等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方案,积极对接立项实施,力争加快形成甘肃省种质资源利用、品种研发、产业化推广的全链条良种联合攻关组织体系,在育种关键技术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审定通过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78个;加强制种基地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国家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县为重点,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加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玉米和马铃薯制种基地建设,已建成玉米制种基地21.2万亩,建成绿色标准化瓜菜花卉制种基地6.1万亩,种子生产和供种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甘肃积极加快推动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育种科研攻关、制种基地建设、种业市场监管全链条衔接和全要素提升,实现了种业振兴行动的良好开局。全省玉米、马铃薯、瓜菜花卉制种面积分别达到141.2万亩、48.8万亩和44.7万亩,产量分别达到5.8亿公斤、9.8亿公斤和2291万公斤,分别较上年增长8.9%、22%、9%和6.4%、24%、2.5%。下一步,甘肃将继续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完成种质资源普查,建设种质资源保存库;加大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开展高产优质良种联合攻关,进一步加大自主选育玉米品种在甘肃的推广面积,力争达到30%以上。
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启动三年倍增行动力促转型升级
通过近年来打脱贫攻坚战,甘肃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撕掉了“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民收入迈过万元大关。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产业也迈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历史性转变,从今年开始,甘肃启动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以下简称: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按照产业集群、龙头集中、技术集成、要素集聚、保障集合的总体要求,突出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培园区、创品牌等重点,着力在提高产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和附加值上下功夫,加快构建“一乡一业”“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为实施好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动员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大力开展抓点示范行动。4月10日,抓点示范行动首个现场推进会在宕昌县、岷县、陇西县举行,主题聚焦中药材集中连片绿色标准化规模种植基地及全产业链发展的经验观摩与推广。
绿色、标准化、规模化,是甘肃实施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三个“关键词”。甘肃坚持把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作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路径,大力推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发展模式。继中药材产业之后,甘肃又陆续在全省召开了马铃薯、苹果、肉牛等建设抓点示范现场推进会。通过组织召开全省三年倍增行动现场推进会,学习推广市县抓产业的经验做法,甘肃凝聚了市县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抓倍增行动的共识,省、市、县三级初步建立了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套专家团队,一套考核体系“五个一”工作机制,各级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加速向倍增行动集聚。目前,甘肃已建成抓点示范种养基地786个,打造安定等百万亩马铃薯大县2个、静宁等50万亩以上的苹果大县3个,以及环县等存栏百万只肉羊大县5个、甘州区等存栏20万头以上肉牛大县4个,全省牛存栏5千头以上的乡镇276个,千头以上的村803个;羊存栏5万只以上乡镇202个,5千只以上村1138个,产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在狠抓特色产业绿色、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甘肃坚持以培育壮大园区集群来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甘肃积极打造陇西中药材、安定马铃薯、环县肉羊、甘州肉牛、静宁苹果等10个县级百亿级产业,带动形成中药材、高原夏菜2个省级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产业园建设体系,筹划落实“甘肃甘味肉羊产业集群”续建项目,加快把六大特色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助推县域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
转型升级是甘肃产业发展的重点。甘肃坚持全产业链谋划,按照“产业转型、结构升级、要素聚集、链条锻造”总体要求,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食品加工业,以实施链长制链主制、“三链同构”为抓手,研究制定《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工作方案》,以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地方性特色产业为补充,明确每个产业的链主企业、责任领导、责任部门,突出种养、加工、流通三个重点环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的核心作用,通过积极引进头部企业、培育龙头企业、集聚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139家,总数达到3235家。
市场是检验产业发展成效的“试金石”,甘肃坚持以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提升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甘肃专门成立了“甘味”品牌推广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要求,建立产地环境监测评价、营养品质特质监测评价和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及可追溯体系,构建“省级公用品牌+市县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三级品牌培育体系;建立《“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实行动态管理,分两批遴选了60个区域公用品牌、300个企业商标品牌进入《目录》;扎实开展“甘味”农产品进央企活动,与中粮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设线上展示展销平台,已采购商品898.2万元。利用各类大型节会和媒体平台,持续加大产销对接和宣传推介活动,汇聚形成了强大的品牌轰动效应。甘肃还大力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争取中央冷链建设资金4.9亿元,制定印发《2021年甘肃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在全省78个县(市、区)组织1092个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围绕蔬菜、水果和地方优势特色品种建设冷链设施。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到户产业培育和区域扶贫产业体系构建,全力推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加快实施特色优势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等一系列有力举措,甘肃走上了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甘味”品牌标识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路子,培育壮大了一批又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优质农产品,“甘味”产品唱响全国,“厚道甘肃、地道甘味”形成良好口碑,全省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为主导、地方特色农产品为补充的产业新格局已经形成。全省农业总量持续壮大,一产增加值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四,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保持在9%以上,农业产业结构深刻调整,种养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全省畜牧业、种植业增加值比例为26.27∶69.27,畜牧业较2018年增加4.47个百分点;种养规模迅速扩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全省菜果薯药种植面积3122万亩,产值2080亿元,同比增长12.1%,牛羊猪鸡出栏分别增长12.9%、21%、32.5%、45%。此外,油橄榄、食用菌、百合、花椒等一批区域性优势产业也已形成气候、渐成声势,催生了一批产业大县、加工强县,形成了一批100—500亿元级的产业集群,走上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科技化引领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不仅为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也为乡村振兴、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乡村建设行动有序推进——全力建设宜居宜业新乡村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甘肃省委、省政府及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始终在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年,甘肃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全省启动实施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在实施过程中,甘肃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坚持乡村规划与农业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规划建设、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功能完善与服务提升“五个相统筹”,实现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避免重复建设、低效建设。
为确保乡村建设行动有序推进,甘肃立足省情实际,坚持示范先行、梯度推进、统筹谋划、综合施策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乡村建设示范市(州)、示范县(区)、示范乡(镇)及示范村,为各地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创造可跟可学的经验模式。甘肃从省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中安排5.8亿元,分年度实施“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今年计划的500个省级示范村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甘肃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浙江现场会和全国农村厕所革命湖南现场会精神,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及时召开全省现场推进会总结推广甘南、临夏、康县经验做法,并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宜水则水、宜旱则旱,严把改厕质量关;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先后在甘肃召开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甘南现场会、农村厕所革命西部片区座谈会,总结推广甘肃典型经验和做法;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农村疫情防控,甘肃常态化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拓展优化“三清一改”内容和范围,由“清脏”向“治乱”延伸、向“美化”转变,推动村庄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甘肃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省乡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