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贴心“三农”服务 助力乡村振兴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定西市岷县立足资源禀赋,结合区域特色,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有效解决“三农”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相结合,以实践活动成果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药材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今年来,岷县依托2021年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项目,统筹农技、植保、农环、种子等相关项目,按照“一园两区三片带”的建设布局,在全县5个乡镇10个村建成中药材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基地3个,总示范面积达10520亩。通过测产,示范区共计增产145.176万公斤,每公斤平均按10元计算,总增产值1451.76万元。
“如果没有农技人员定期送来的科学种植技术,今年的丰收可能就无法实现了。”梅川镇永星村村民李想军说,在春播阶段,县农技中心的11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面对面、手把手”指导,与农民座谈交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有效提高了农民绿色生产意识和水平,为全年的丰收奠定了基础。
同时,岷县农业农村局结合农时农事,采取弹性学制,通过送教下乡、“半农半读”形式,面向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农民等重点人群,就近就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通过现场讲解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农资识别等知识,广泛宣传测土配方施肥、中药材高产高效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有效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的水平和能力。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训各类高素质农民14600人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
畜牧业“抱团”发展绿色养殖
近年来,传统的散养产业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撬动下,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途径,由最初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的“抱团”发展,闾井镇趟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新路子”。
“退伍以后回家搞养殖,我还想带动乡亲们一起挣钱。现在我的合作社带动5户村民养牛650头、羊1000只。”岷县原野良种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鲁生财说。
34岁的马坞镇灯场村村民董新荣出生于养牛“世家”,到自己这一代,家里养牛的传统被延续了下来。他抓住岷县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机遇,在镇畜牧站的全程指导下,改造扩建养殖基地1000多平方米,把所有圈舍改造成了全自动化机械给料、拌料,减少人工劳动力,提高养殖效益。
今年以来,岷县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结合畜牧业发展实际,坚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场)+养殖大户”的发展模式,按照“多养多补、少养少补、以奖代补”方式,通过“差异化、阶梯式”奖励扶持,以扎实开展动物疫病防控、有效推进畜牧业项目建设、持续强化农业保险保障等方式,促进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农户增收、产业兴旺。
目前,全县共存栏畜禽53.15万头(只),共运行养殖企业(合作社)132个,草产业种植加工企业(合作社)88家,全县猫尾草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累计开展牧草种植、重点养蜂骨干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培训班50多期2200多人(次)。先后取得了岷县蕨麻猪、岷县黑裘皮羊、岷县蜂蜜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中国蜂产品协会授予岷县“中国黄芪蜜之乡”称号,岷县猫尾草入选“中国优秀绿色环保产品”,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新品种示范推广鼓起腰包
近年来,岷县抢抓政策机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原则,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和“大田改小田、订单保增收”的措施,确保农民稳定增收,有力推动农业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亩地平均产5000斤菜,一斤菜签合同的时候是五毛钱,一亩地收入2500元,三亩地就收入7500元。菜地全部签了订单,还有保险,销路根本就不用愁,等菜收完以后,合作社还会继续提供农资种植大白菜,地膜和菜苗、技术也是合作社提供的。”菜农吕玉海算了一笔收入账。
岷县园艺指导站农艺师王爱萍表示,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技术人员将种植基地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全程参与蔬菜的种植和成长周期,通过不同播期试验、密度试验、播种时期试验,筛选出适宜该县最佳的播种时期,筛选出适合每一个菜种最佳种植密度,全力保证高原夏菜稳产丰产、富民增收。
今年以来,岷县按照山区药材、川区蔬菜的发展思路,以引进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的工作要求,持续试验、示范、推广蔬菜种植新品种新技术,如今,全县蔬菜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蔬菜种植品种的专业化、系列化,可以满足不同市场对不同蔬菜品种的需求。截至目前,全县落实蔬菜产业面积达到11361亩。全县培育和发展蔬菜公司3家、蔬菜及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家庭农场3家,蔬菜冷链物流贮藏库已建成5家1000吨5000立方米,田间地头的高原夏菜已然成为富民增收的“香饽饽”。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