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黄河源头的“富民故事”
一手牵着“生态环保”,一手挽着“富民产业”。
初秋的黄河源头,草原的色彩更加丰富,蓝天白云映衬着连绵的牧场和秀美的湖泊,撒落其间的牛羊,蕴藏着这样一个“富民故事”。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日谢村距离县城约70公里路程,9月7日,记者驱车行至日谢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只见打捆的干草放满了6个饲草储备库,一只只体白毛长的白藏羊分圈在7座羊棚里。
热多是玛多县花石峡镇日谢村养殖合作社理事长。他的普通话讲得不好,高原紫外线下的黝黑皮肤和高挺鼻梁,是他最明显的“颜值”。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玛多县曾是全国牧业首富县,全县不足6000人拥有近70万牲畜。
然而,过度放牧很快带来了生态恶果,草场退化、湖泊萎缩、黑土滩扩张。
“吃不上草、喝不上水,牛羊眼看着一天比一天瘦,死掉的也多,那个时候牧民们不停地转牧场,啥办法都没有。”热多说。
没有牲畜数量支撑的养殖业未来在哪?正当牧民迷茫之时,脱贫劲风吹进了雪域高原。在不增加草场压力和理论载畜量的前提下,玛多县尝试推广藏羊养殖,以促进牧民增收致富。
日谢村合作社成立初期,发展并不顺利。全村200余户村民只有15户村民入股,其中有11户是家中有党员、带头做表率加入的。
大多数村民都在观望,他们不知道加入合作社有什么好处,更多是顾虑入股的草场、牛羊,还会是自己的吗?
日谢村是玛多县最早开始藏羊养殖的试点村。“新品种藏羊肉质细嫩、膻味小、口感好,卖得很好。”回忆起第一批藏羊出栏时热销情景,热多笑着说:“养殖藏羊的第一年,合作社分红利润就达到47万元。”
尝到发展甜头的日谢村,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合作社分红每年见涨,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牛羊换个养法,牧民换了活法。”生态畜牧业养殖合作社通过草场、牲畜入股的方式,整合草场、牲畜,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划区轮牧、分群饲养,草场载畜压力大大降低。
如今,玛多县已经在30个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成藏羊繁育基地,一条生态畜牧业循环产业链正在形成,绿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花石峡镇措柔村村民索南扎西2019年加入村里的合作社,当年分红就达到2万元。“牛羊多了,收入高了,草原也更绿了,牧民的好日子来了。”抛弃了破坏生态的粗放型畜牧业,藏羊养殖正逐渐成为当地发展生态有机畜牧业的新模式。
扎西东智同样是“玛多藏羊”受益者。他介绍,自从加入了合作社,牛羊养殖科学合理了,农畜产品能加工、有销路,都不用自己操心,在合作社干活有工资,年终还能分红,收入比起以前高了很多,这种“稳赚不赔”的合作社,让他感到日子有了奔头、有了底气、有了滋味。
同时,借助互联网电商产业,藏羊肉食加工产品已远销省城西宁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如今,在黄河源头,草地生态畜牧业之路越来越宽,实现了生态、生活、生产的共赢,也让果洛当地牧民群众找到了致富的途径。
借全力打造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的东风,果洛州175个纯牧业村全部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州18个生态农牧业合作组织还被认定为实施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试点单元合作社……
同时,玛多县紧抓畜牧业发展机遇,积极开展玛多藏羊繁育养殖试点,打造生态畜牧业循环产业链。相继建成扎地村藏羊繁育试点基地、玛拉驿村种公羊繁育试点基地,并通过科学繁育提高“玛多藏羊”质量,提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自我发展壮大的能力,不断推进“玛多藏羊”追溯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及时解决生态畜牧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实现提质增效。
人还是原来的人,草原还是原来的草原,只是转变了发展方式——通过推行生态畜牧业,人的思想观念变通了,牲畜品种得到改良,草原得到合理利用。
结果是草原生态得到保护、畜牧业效益大幅提升、牧民的收入持续增长。
如果说,选定优质畜种藏羊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形成特色产业是玛多县完成的第一步起跳,那么,推进藏羊精深加工,完善产业链条,借网络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将藏羊推向发展的“高速公路”,玛多县已跃跃欲试,奔跑前行。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