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七大产业集群——吉林扶余市创建“中国农业之都”纪实
松嫩平原东北部镶嵌着一颗璀璨明珠——扶余市,这里有32万公顷肥沃的黑土地,是国家黑土地保护的重点县市,粮食年产量常年稳定在300万吨。站在“十四五”开局起点,扶余市雄心壮志鼓满帆,大刀阔斧谋发展,以创建“中国农业之都”为契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绿色高质高效农业为核心,奋力打造七大产业集群,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招商,成为扶余市乡村振兴新动能试验区的新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打造玉米产业集群。到2025年,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产量稳定在240万吨,巩固、提升和拓展全市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产业,积极引导玉米精深加工企业向扶余市工业园区聚集,加快仓储、期货、加工业发展进程。
创建优质鲜食玉米生产加工基地。以长春岭镇、得胜镇、三骏乡为核心区,按照“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机械化”的要求,建设扶余市鲜食玉米产业集群项目。利用3年时间,全市年生产量扩大到5000万穗,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推动订单农业规模化生产,打造鲜食玉米生产加工强乡。实现对鲜食玉米“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模式推进品牌建设,加快打造“万善石桥”“大卉”牌鲜食玉米特色农业品牌。
打造水稻产业集群。到2025年稳定全市水稻种植面积37.74万亩,产量稳定在25万吨。加强“扶余大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以第一、二松花江、拉林河沿岸乡镇水稻主产区为核心区,计划建设绿色、有机水稻生产基地15万亩。重点打造水稻产业强镇2个,产业强村5个。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家,提高水稻加工转化能力,使其达到90%以上。培育和打造一批扶余大米品牌,打造“夫余沃禾”农产品大米品牌,创建“扶余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新增绿色、有机商标10个,增加产品附加值。
打造杂粮杂豆(花生)产业集群。到2025年杂粮杂豆(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产量稳定在60万吨以上。以增盛镇、三井子镇、新站乡等乡镇为核心区域,推广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建10万公顷杂粮杂豆(花生)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发挥“扶余市三井子镇杂粮杂豆(粮油)产业园”物流、仓储、保鲜、期货贸易作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突出区域特色,培育打造“杂粮杂豆(花生)”区域公用品牌,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充分挖掘“四粒红花生”地标品牌效应,发挥“增盛永四粒红花生”“增盛永小米”等获得国家绿色认证的品牌效应,打造扶余市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多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杂粮杂豆(花生)产业集群。
打造果蔬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棚膜果蔬园区建设,以三岔河镇、蔡家沟镇、肖家乡棚膜果蔬基地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其它园区发展,到2025年面积达到2.35万亩,实现每年新增1000亩目标;推广“臭氧雾化病虫害防控及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1500亩;培育“夫余沃禾”农产品果蔬品牌,推进中航新能源有限公司热电联产日光温室加养殖项目建设,促进采摘园扩点增效,合村并居,打造扶余果蔬产业乡旅业制高点。
打造生猪产业集群。建设现代生猪种业,促进生猪种业健康有序发展;完善生猪规模养殖标准,提高母猪繁殖力和仔猪成活率,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全市生猪产能继续稳定恢复,建设产业核心区1个,产业园区2个,引进或培育龙头企业2家,建设大型产业基地(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家庭农场)1个。到2021年末,全市生猪存栏确保达到51.8万头,力争达到53万头。加强生猪屠宰管理,加快推进“运猪”向“运肉”转变。全面构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从养殖、运输、屠宰、无害化处理等环节全面落实程序化免疫,全面提升绿色养殖水平。
打造肉牛肉羊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肉牛肉羊产业基础和区位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推动肉牛肉羊产业建设,鼓励大中型肉牛肉羊养殖户做大做强。建设1-2个肉牛养殖强镇、8个肉牛养殖示范村,通过招商方式引进至少1家大型肉牛肉羊养殖企业。到2021年末,全市肉牛发展到19.8万头、肉羊发展到29.4万头。
打造禽蛋产业集群。发挥肉(蛋)鸡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与示范作用;引领中小型养殖企业扩产增效、提质升级。到2021年底全市蛋鸡存栏达到267万只,鸡蛋产量达到5.9万吨,肉鸡产业力争发展到370万只。
当前,扶余市正处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以建设30万人口新兴现代化重要支点城市、中国“农业之都”为契机,扶余市在改革创新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新时代、新征程、新风景,扶余市正以特色产业集群为抓手,鼓干劲、增实效,奋力谱写幸福扶余新篇章。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