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市播州区:集体资产上千万!解码花茂村的致富“秘笈”
村民出租土地有租金,在合作社务工有工资和利润分红,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积极探索农业产业高效组织化之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成效显著。
从曾经的“荒茅田”到今天的花繁叶茂,花茂村已经形成了乡村旅游、田园经济、文创等产业,村集体资产达到1140万元。
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说,接下来,花茂村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将紧扣“为民办实事”,把党史教育课开到田间地头,在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过程中,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村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
51岁的花茂村村民彭龙容没想到,一纸合同让她成了农业产业工人。她每天按时上下班,拿着令人心动的薪金,生活状态和心情完全改变。
彭龙容的丈夫患病不能做重活,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她身上。2021年初,彭龙容与花茂村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后,每月稳定的工资收入,改变了她家的生活状况。
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万明说,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就是产业工人,每月有3500元至3700元工资。合作社基地有工人19名,都是女同志,年龄最小的40岁、最大的55岁。
6月18日,笔者走进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基地看到,蔬菜大棚里异常繁忙,管理人员杨清华正在组织工人采摘黄瓜。大家紧张有序忙碌着,一箱箱包装好的黄瓜陆续装车。
高良松和周兴分别是遵义国际商贸城、马家湾果蔬市场的经销商,他们各自驾驶厢式货车来采购蔬菜。高良松说,从5月起,他几乎每天都来花茂采购蔬菜。周兴说,每次来都把车装满,有多少拉多少。
高良松、周兴是与合作社长期合作的客户,相互间已经达成合作信任。为了稳定客户,除了还与重庆一客户合作外,何万明没有再接受其他订单。
19名工人、3个客户与合作社形成了信任式合作关系。
“以产定薪”多劳多得
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规章制度健全,设有理事会,何万明任理事长。合作社有基地310亩,2017年被评为播州区“十佳合作社”,2018年被评为市级示范性合作社。2020年,创产值350万元。
在他人看来,合作社运营已相当不错,但何万明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往年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收入并不高,每月收入在2300元至2600元之间,合作社净收益也不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何万明坦言,今年以前,有50多个人在基地务工,管理难度大。如果管理跟不上,就会造成人力浪费,并且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反租倒包模式虽然好,但也存在弊端,有点像“吃大锅饭”。
鉴于此,何万明大胆启用新模式,将务工人员减少至19人,用绩效考核办法激发工人劳动积极性。新模式即何万明所称的“反租倒包升级版”,即是“以产定薪”,将农产品产量和绩效挂钩。合作社将彭龙容等19名工人分成4个工作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划片管护蔬菜地,并以相应农产品产量作为绩效工资计算依据。彭龙容所持合同载明,西红柿、黄瓜分别以0.3元/斤、0.35元/斤结算绩效工资,如果卖出黄瓜1万斤,彭龙容所在生产小组就可以领到3500元绩效工资。如果产量在核准基数之上,还能分级递增工资收入。
利益显而易见,这是鼓励工人科学管护、诚实劳动的激励机制。劳动成果和利益紧密挂钩,经济杠杆促使工人用心付出,多劳多得。
程德玉是生产小组组长,该小组一共4人。由于实行量计工资,大家都非常卖力,4人完成了以前10人的工作量。55岁的王兴碧说,在合作社,我们都把农活当成自家的干。
合作社带动群众致富成效显著
合作社还将总利润的4%用于分红。何万明说,6月份黄瓜批发价每斤在0.7元至0.8元之间。拿工人工资绩效和蔬菜批发价比较,工人得到的实惠比合作社多,因为合作社还要支付其他生产成本。
村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只完成农产品加工的部分程序,而合作社相当于农产品加工厂,实现流程管理,相应承担市场和自然因素等各种风险。何万明说,合作社就像一家农业工厂,组织村民进行集约化生产。
如今,出租土地并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可以得到3笔收入,分别是土地租金、绩效工资和利润分红。程德玉家有3亩地出租,一年可收入5万元。在家门口就业,还方便了她照顾家庭。
播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辉刚说,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组织模式至少有两项成功要素:一是突出村民的主体地位,村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二是土地由村集体所有,具备农业集约化生产的基础条件。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