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 宁波阔步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给余姚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重要回信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开展“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和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13511”工程,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一批国字号现代农业园区欣欣向荣,一批美丽村庄在四明大地展露风姿,一些先进做法和经验得到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领导高度肯定,一批高层级会议、活动相继在甬城举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宁波市先后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国家平安农机示范市、全国整建制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设区市、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市和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市和省乡村振兴优秀市。
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初夏时节,地处杭州湾畔的慈溪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焕发着勃勃生机。很难想象,这个面积达15.5万亩的现代农业先导区,曾经是一片荒滩。
2015年,正大桑田(宁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采用水淹法种植水稻,实施立体生态种养,打造集水稻绿色种植、品牌大米生产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改写了盐碱地贫瘠的历史。
慈溪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宁波市现代农业四大先导区之一,聚集了现代生产要素,以管委会主导运营服务,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建设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这是宁波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
宁波不仅是经济强市,也是“三农”强市,农业GDP居全省第一。去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2.4亿元,同比增长2.3%,绝对值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一。
农业现代化水平全省领先。整市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评价得分达到85.93,率先进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在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综合得分90.32分,连续三年保持全省前二位,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农业规模化程度较高。全市农村一产从业人员45.19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15.48%,农村承包地流转率69.5%、规模经营率71.2%,居全省领先;农业生产效率较高。全市已有国家级园区、强镇等17个,省级园区、强镇等38个,主导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趋势明显。全市种植业亩均产值达到6922元,劳均一产增加值达到74884元,居全省领先;农业主体市场化程度较高。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5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64家,其中国家级29家、省级65家、市级169家;家庭农场(含规模经营户)16785家;农业科技水平较高。现代种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8%,种业年产值超过35亿元,自主培育出“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甬岱1号”大黄鱼、象山红美人柑橘、微萌美都西瓜等一系列明星产品,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和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进入全国细分领域前五位。农业机械化水平全省领先,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肥药两制”改革深入推进,已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4个,培育省级试点主体396个、省级示范农资店28家;创建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1个、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4个、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1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在98%以上。
农村面貌突破提升全面蝶变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建设,宁波的乡村变得整洁、美丽,充满时代气息,越来越有“味道”。乡村已经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一家人或邀三五好友自驾到乡村走走,吃农家菜,住民宿,其乐无穷。
眼下,不花大钱,“微改造”改变村庄面貌,已成为一个风向标。宁海县实施艺术振兴乡村行动,涌现出了葛家村、大郑村、骆家坑村等一批“网红村”。具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意迭出,用一双巧手和石头、毛竹等资源改变村庄环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葛家村的模式还被复制到东钱湖城杨村。
近年来,宁波市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全域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态建设、农村安居宜居美居和美丽乡村分类创建,村庄梳理式改造、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时期是宁波市农村面貌突破提升的全面蝶变期,也是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宁波市启动实施“13511”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累计创建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5个、示范乡镇55个、特色精品村157个、风景线46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公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部实现建制村全覆盖。“农村饮用水”“四好农村路”等一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全域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态建设、农村安居宜居美居和美丽乡村分类创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农村面貌显著改善。
走进江北区毛岙村,沿路竹海环绕,山水秀美。一到周末,长三角区域的自驾游客甚至超过全村村民的人数。
曾几何时,作为交通末梢,毛岙村藏在山坳里头,村民长年靠山吃山,以砍伐树木和出售竹笋等为生。稍微年轻一点的,早早出门打工,留守村民不到百人。
借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近年来,毛岙村多方筹集项目资金,投入资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加大村庄的整治力度,先后建成生态公园、环村登山步道、环湖自行车道等,对村舍外墙面进行了特色竹泥彩绘。这个昔日的“贫困村”逐渐露出新颜,村庄面貌日新月异,精品民宿也遍地开花。
毛岙村和毛力村合并后人口增至1000多,区域面积扩大到6平方公里。范围大了,村里请来专业团队编制新的乡村旅游规划,多方合资组建旅游公司,准备打造更加成熟的乡村旅游产品,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农民收入高位均衡持续增长
为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优化农户收入结构,奉化区不断拓展增收模式,逐步形成一村创一业、百村兴百业、强村又富民的发展格局。今年,该区65个村启动16个集体经营性项目,因地制宜推行“村村联营”“村镇联营”“村企联营”“飞地抱团”四种发展模式。通过建设光伏发电,发展物业、民宿、林下经济,打造“菜篮子”基地,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项目,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同时推动新希望、网易未央现代化农业示范园、智慧渔港等数字农业建设项目,辐射周边农村助农增收。奉化还创新“金融支农”,强化“政企银”协同发力,按照“政府贴息补助、机构放宽担保、银行低息贷款”模式,联合首推“育农贷”,总授信额度为1亿元,目前已发放6910万元贴息贷款。
强村富民、多元收入并举,托举起宁波农民的富裕富足生活。
一粒种、一只果、一朵花,改变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余姚市坚持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品牌农业收入占全市农业收入的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11元。
象山选育的“红美人”等20余个特色柑橘良种,推动象山柑橘产业转型升级。全县4000户橘农户均收入12万元,亩均收益5万元至10万元,最高可达20万元,“亩均超万美元”不是梦。
人民向往更美好的生活。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带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蓬勃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宁波市农民收入的高位均衡增长期,是农民生活全面改善的均衡发展期,也是农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五年。
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32元,同比增长6.8%,增速连续18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4:1以内,保持全国全省领先。低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81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村集体总资产达到1023亿元,年村集体分红32.1亿元,居全省第一,年家庭人均收入9000元以下全面清零。集体经济“消薄”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所有建制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总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建制村占比超过70%。城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居全国全省前列。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农村改革、乡村善治堪称经典
近年来,宁波市在全国首创“村民说事”“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还打造了“五小工作法”“书记一点通”“圆桌夜谈”等一大批具有宁波特色的基层治理品牌,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2个、乡村治理示范村7个、省级乡村善治(示范)村657个。农业政策性保险、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家庭农场培育发展等走在全国前列。
宁波市全面深化涉农改革,持续提升乡村发展活力。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得到中农办、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目前全市农户承包合同签订率达99.4%,权证发放率达97.5%,5个区县(市)开展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累计发放贷款金额9亿元。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在象山、宁海、奉化等地开展试点,累计发放“三权分置”使用权证198本。象山县列入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相关工作得到部领导肯定。闲置农房激活利用全面推开,累计激活利用村集体和农户闲置农房2139宗,引进闲置农房开发项目191个,总投资27.2亿元。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效。全市有2651个村社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占比达99.7%,有416万人成为股东,到去年年底,村级集体总资产1062.7亿元,同比增长3.9%,分红38.7亿元,同比增长20.5%,居全省第一。推广“飞地抱团”“镇村联建统营”、村企结对等模式,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高标准完成农村集体经济“消薄”任务。去年全市2168个建制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4.25亿元,经营性收入32.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和9.5%,村均集体经济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为296.4万元和150.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5%和25.3%。
金融支农改革扎实推进。农业农村部门与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出即时贷、惠农贷等支农信贷产品。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数量达到108个,保费收入4.39亿元,为20余万农户提供450多亿元风险保障,去年赔付2.75亿元,农业保险深度达1.3%,居全省领先。
“十四五” 总体思路
“十四五”时期是宁波市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宁波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扣一个总目标——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两大总任务——全面建设现代绿色都市农业强市,扎实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争当四个方面引领者——农村改革探路者、城乡融合先行者、农业农村现代化领跑者和乡村振兴排头兵;建设十个大平台——慈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奉化生态农业产业园、余姚现代农业产业园、宁海现代农业产业园、海曙蜃蛟现代农业园区、北仑芦江现代农业园区、鄞州姜山现代农业园区、镇海现代农业园区、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示范带、小集镇式中心村;实施十三项大工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程、种业强市五年行动工程、高效精品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工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工程、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工程、农业物质装备工程、农产品冷链物流工程、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引领工程、农业农村安全生产保障工程、农业主体培育工程、新时代美丽乡村提质工程、数字乡村工程、富民强村提升工程。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乡村产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万元,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