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关东粮仓”奔小康——梨树县现代农业走笔
民以食为天,天经地义;
食以粮为本,自古到今;
无农不稳,无粮则慌。
梨树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曾经以平均每年向国家奉献50亿斤粮食的骄人数字博得了“关东粮仓”的美誉。而今天,当地农民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正在经历着从创造产量奇迹到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转变。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梨树视察,对这里的黑土地保护、农业现代化建设、人居环境整治高度肯定、寄予厚望。如今的梨树上下正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步履铿锵、大步迈进。
告别传统种植方式
省力省钱
“我们从2007年开始,在梨树搞黑土地保护试验,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总结推广了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中国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说,总书记在视察梨树时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梨树县的保护性耕作告别了多年来的传统种植理念和习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将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将土壤翻动次数减少到最少,田间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免耕技术其优势在于一是蓄水保墒。二是培肥土壤。在耕地表层0-5 cm形成有机质积累,秸秆全覆盖免耕5年后,土壤有机质可以增加20%左右。三是土壤生物性状改善。秸秆覆盖还田对蚯蚓数量和重量影响极显著。四是稳产高产。五是降低生产成本显著。作业环节少,作业费用低,劳动强度也明显降低。每公顷可节约成本1000-1400元。目前,免耕技术已在全县70%土地推广,面积已经达到200万亩。当地政府通过积极争取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对免耕地块每公顷补贴农民750元。同时,当地集中打造绿色食品基地,在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建立了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体系、质量可追溯管理体系、产业化经营体系,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增加。基地规模全国领先,播种面积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直接带动垧均增收750元。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四季来钱
在农村,过去都是春天种夏天铲,秋天收了就算完,半年种地半年闲。而如今,在梨树县许多地方是春夏秋冬有活干,多业并举忙不完。
我们看到梨树县的种植业早已结束单一品种大苞米的历史。通过不断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杂粮杂豆、瓜果菜蔬以及中草药等经济作物同样花开满园。走进梨树镇西郊的高家村,远远便能看到一片蔬菜温室和塑料大棚如同艘艘巨舰引领当地现代农业扬帆远航。高家村全村建设大棚960栋,户均3栋,棚膜总面积达31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仅棚膜经济一项,全村年人均收入可达1.5万元左右,约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5%,农民依靠棚膜经济走上了富裕路。在梨树县西北角的林海镇门丁村,年出栏500头育肥牛养殖扶贫产业项目基地落户这里。这家诞生于2018年3月的扶贫产业基地,仅去年就实现年收益14.6万元,带动了镇内10个行政村11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分红。如今,黄牛养殖作为林海镇的主导扶贫产业,已成为拉动镇域经济增长、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龙头产业。
土地规模化经营
炕头数钱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农业人口向城市涌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为老弱病残。由此,土地流转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转变的必然趋势。成立于2011年的梨树县东郊的八里庙村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谓抢得先机。这是一家集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示范社。经过9年的改革发展,合作社成员由组建之初的6户发展到现在的176户,辐射带动600户。如今,合作社采取“带地入社、土地租赁和土地托管”三种模式,合作社经营面积达690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6%。其中,“带地入社”面积210公顷,占30.4%;“土地租赁”面积108公顷,占15.6%;“土地托管”面积达372公顷,占54%。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带动,八里庙村基本实现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参与合作经营的农民可以外出专心从事劳务输出,年人均劳务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农民把地托管给合作社,从种到管、到收、再到卖粮,自己啥也不用干就等坐炕头数钱。合作社理事长卢伟说:“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把饭碗端在我们自己手里,当好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
免耕技术让黑土地得到有效保护,种植结构调整让农民一年四季都能增收,规模经营解决了当前存在的怎么种?种什么?谁来种的现实问题。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梨树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履愈来愈坚实,小康之路越来越平坦宽阔。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