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国脐橙之乡”奏响富美强音 ——秭归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九月的秭归,处处徜徉着丰收的喜悦与希望。
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秭归县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着力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张靓丽的成绩单,映衬着秭归乡村振兴非凡业绩——2020年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干旱与持续降雨灾害天气的影响,全县农业农村经济逆势上扬,农村居民存款净增长10亿元,农业农村基本盘保持稳定,农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
在砥砺奋进中,一幅生态秀美、活力迸发的乡村新图景徐徐展开。
昔日“一果独大” 如今百花齐放
秭归——首批命名的“中国脐橙之乡”,地处长江三峡西陵峡段,是国内公认的柑橘种植优势产区,也是全国少有且最早实现一年四季均有鲜橙上市的地区,现已形成春有伦晚和红肉脐橙,夏有夏橙,秋有早红脐橙,冬有纽荷尔脐橙的产业发展格局,柑橘产业已成为当地广大农民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秭归是典型的山区县,气候环境制约着柑橘产业只能种植在海拔600米以下的区域。基于此,秭归县委、县政府立足独特的峡江小气候,充分挖掘“山”的资源优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发展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不动摇,同时强化措施,大力发展中药材、小水果、蔬菜、生猪养殖等“短平快”产业补短板。每年统筹安排300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真金白银”助力产业发展壮大。
如今,“一果独大”的局面早已焕然一新,全县农业产业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除柑橘产业外,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年产量6600吨,蔬菜18万亩、产量突破40万吨,中药材3万亩、产量突破5000吨。除此之外,李子、白花桃、猕猴桃等小水果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小水果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有力的推动了半高山地区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替换。全县“高山烤烟蔬菜、中山茶叶干果、低山柑橘、全县发展养殖”的立体产业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产业升级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带动。全县培育市场主体1556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达到84家,县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以屈姑、多美橙等为主的柑橘精深加工企业集群,以九畹丝绵茶叶公司、宜昌三峡茶叶公司、三峡世家农业开发公司等为主的茶叶精深加工企业集群等已经形成,全县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断提升。积极谋划和推进秭归脐橙价格指数运营平台,并率先推出了第一支脐橙价格物流指数,推动数字农业发展和数字经济在农业领域探索。
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吒溪河脐橙采摘滑翔休闲游基地、沿348国道精品果园采摘、沿芝茅路和杨四路休闲观光农业三条精品农旅融合旅游线路正成为城乡居民度假休闲好去处,脐橙国际交易中心(脐橙小镇)、茶旅小镇正在建设中,全县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8家,其中省级1家。与此同时,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电商小镇、电商产业孵化园建成运行,全县累计发展电商企业1620家,网络年销售农产品交易额达到12亿元,“苏宁秭归特色馆”“京东秭归特色馆”“阿里巴巴秭归农产品大市场”等平台上线运行,涌现出了多美橙、果趣、屈橙鲜等电商领军企业和水田坝乡桓江东、郭家坝镇龚万国等一批乡镇电商领军人物。以县域口径计算,秭归脐橙电商交易量问鼎全国第一,秭归县在全国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会议上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代表做了典型发言,今年国家邮政局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秭归脐橙被列入“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全国37个、湖北省唯一。建成了郭家坝镇烟灯堡村“物联网+”智慧农业系统,互联网正在助力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发展。
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十三五规划中,宜昌提出要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发展规划。秭归作为发展规划宜昌试验“一主轴三流域”的核心区,早在2016年8月8日就启动了试点建设工作,始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造就“金山银山”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好“绿水青山”。在每年的县“两会”上,守护“绿水青山”都被纳入政府当年需完成的重要事项之一。秭归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明确要求:围绕转型升级,严把项目关,对高耗能、投入产出比低、投资强度低的项目一律谢绝。
秭归是三峡库区最后的生态屏障,肩负保护一库清水向东流的重任。近年来,秭归县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推广绿色生物防控、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实现了地下增施有机肥,地面种植绿草、地上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树面喷施生物农药、树梢安放诱杀罐、树内悬挂黄板纸、田间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等立体生态种植格局,实现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成功创建为“全国无公害脐橙生产基地示范县”和“全国绿色食品(柑橘)生产基地先进示范县”。积极探索“果-沼-畜”“绿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绿色发展模式,每年可处理畜禽粪污12万多吨,为1.5万亩柑橘园提供有机肥2.3万多吨,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其经验在全国推广。
为秭归乡村绘就美丽底色。2019年以来,秭归县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河长制等工作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通过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基本实现了集镇垃圾日清日洁、污水规范处理,村庄垃圾及时清运、污水初级处理的目标。在低山地区和半高山以上地区因地制宜推行农村垃圾“两次三分法”和“三料”利用,从源头减量,确保垃圾分类取得实效。除此之外,强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截至目前,农村“厕所革命”累计建改农村户厕 59215户、公厕167座,分别占三年任务的93.33%和89.30%,全县已完成85%整村推进任务的村144个。
长江“十年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地理位置决定了长江禁渔工作在秭归县的突出重要性,秭归通过对标时间和阶段工作任务,突出渔民身份精准识别、渔船渔具科学评估、社会舆情及时掌控、非法捕捞严厉打击四个重点,目前已全面完成512条渔船清收上岸、1178条“三无”船舶和非法浮动设施清收上岸。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相关县直部门、执法单位和乡镇人民政府齐心协力,克难攻坚,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深化“三在”工程 共建“幸福村落”
都说农村公益事业兴办难,但在秭归县,这件“难事”却开展得风生水起。过去很多项目“一议就黄”,如今村民“聚到一起叨一叨”,好项目在群策群力中便“呱呱坠地”。近3年来,全县农民自筹资金6200多万元,新修公路1115条3688公里。
缘何在很多地方“老大难”的头疼问题,到了秭归就变得容易了呢?这事得从王家桥村说起,时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向富柱当了三十来年村干部,治村有“几把刷子”,仅一条2.4公里的小村道却让他心力交瘁。投资上千万元,断头路的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王家桥村的断头路,引起前来调研的宜昌市、秭归县负责人的深思:建制村治理单元偏大,要解决问题,就得将村民自治“下移”至村民小组(自然村)。
王家桥村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有利发展,群众自愿、便于组织,尊重习惯、规模适度”的原则,将全村划分为17个村落,每个村落均设立“一长八员”,即一个村落理事长及担任八项职责的事务员,包括经济员、宣传员、帮扶员、调解员、维权员、管护员、环保员、张罗员,一人可兼任多职。缩小了村民自治单元,村民矛盾得到化解,困难得到帮扶,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民生得到改善,村民的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秭归在认真总结王家桥村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开展“幸福村落”创建活动,探索在保留村民委员会管理框架的前提下,创新设计农村治理组织构架。全县174个建制村的1511个村民小组,被划分为2055个村落,每个村落规模在30到50户、1到2平方公里范围,积极开展以村落为单元的自治实践,秭归走出了一条加强山区村民自治,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新路子。“幸福村落”建设曾荣获“中国农村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奖,村落自治模式被评选为“全国乡村治理20个优秀案例”之一,被纳入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试验项目和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
“幸福村落”项目建设的成功,村民自治的有利推广,离不开秭归基层党组织在其中发挥的坚定领导和带头示范作用。
让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让群众生活在集体中、让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秭归县以基层党建“全域覆盖 全业覆盖 全员覆盖”为“三在”工程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农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社区党建“双融双共”、机关党建“三个表率”、事业单位党建“红色堡垒”、国企党建“固根铸魂”、“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六项任务,推动实现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展普法教育,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力推进农村家庭赡养问题、赌博问题专项治理,基层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公共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深化农村改革 释放发展活力
集体产权的不明晰,就像一扇挡在农民和集体资产之间的“高墙”。改革就是要消除这面“高墙”,让农民面对集体资产,不仅看得到,而且“摸得着”,能够共享资产的收益。2019年5月,秭归县被纳入全国第四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推进试点县,通过改革释放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惠及村民,壮大村集体经济。
茅坪镇陈家坝村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山村,集体经济收入有限,保村里基本运转、保日常公益设施管护都捉襟见肘。乘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东风,陈家坝村村两委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与扶持资金,依托村里现有的资源,积极兴办工厂,壮大村集体经济,不少外地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参与村里建设,如今陈家坝村旧貌换新颜。
陈家坝村的改革故事,在秭归千百个村庄不断上演。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秭归县各行政村摸清了集体家底,明晰了集体产权关系,初步建立起产权关系明晰、利益分配共享、要素配置优化、治理结构完善的农村集体经济体系,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8月底,秭归县174个村(居)均已完成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和登记赋码资料审核任务,累计清理“三资”合同1800余份,实现集体经济增收近600万元。
在村集体经济收入全年实现5万元的基础上,秭归县委又制定出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巩固提升三年计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巩固提升工作考核细则》等相关政策。这些举措明确了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保证了改革工作能够顺利“落地”。
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改革稳妥推进。制发了《关于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通知》,按照“县级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要求,优化调整了农村宅基地审批流程,全县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殡葬改革稳中求进。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引导、部门合作开展专项整治,已动员群众拆除“活人墓”7座,对45座超标准的旧坟实施了平坟头、改卧式墓,全县绿色生态节俭殡葬氛围正在日趋形成。
推进“三农”工作力量不断增强。全面加强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条例》,及时调整了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理顺了全县党管农村的领导体制,构建了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格局。完成了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湖泊局、县林业局等涉农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整合力量,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