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三家合作社 带活一个村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十堰地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多,攻坚任务重。近年来,该市以绣花功夫抓好“户户走到、扶贫车间、安幼养老、强基固本”等4项重点工作,铆足干劲、精准发力。截至目前,累计脱贫83.02万人,456个贫困村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17%。
展现十堰脱贫攻坚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记录扶贫干部的甘苦,感受脱贫群众的点滴变化。本报特推出《秦巴山脱贫故事》专栏,敬请关注。
抱团闯市场
修路,车跑得慢。我们赶到村里时,等不及的曾自荣已下地干活,“豆子正往架子上爬,下个月就能摘,每天都要除草,不能偷懒。”
这里是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秦家坪村,大山深处,平均海拔600多米,气温比山外低了5℃,四季豆也要晚半个月左右上市,因为“错峰”,一直是村里的“拳头产品”。
72岁的曾自荣却满腹辛酸。“前些年种豆子,挣不了多少钱,还要怄气。”她说,村里有20多户菜农,各种各的,菜贩子进村来收,拼命压价。有一次,菜贩子本来说好1元1斤,第二天却降成5角,曾自荣性子倔,把400斤豆子倒回地里,“就是烂掉,我也不卖!”
她不卖,别人卖,“都知道划不来,能咋办?”
2018年,村里组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菜农全部入社,抱团闯市场——豆子由合作社统一定价,卖给固定的蔬菜收购商。同时,经村“两委”协调,一批豆子直送城区超市。
两条腿走路,菜农利益有了保障。“以前1斤8角,现在至少1.8元。”曾自荣种了3亩四季豆,每亩能挣4000元,等豆子摘了,再种芥菜、土豆,“都交给合作社,不用咱操心。”
香菇还能这样种
秦家坪村原属国营黄龙林场,2017年改由张湾区管辖,产业基础薄弱,曾是全区有名的“后进村”。市“十佳”村干部张喜忠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组建3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就像龙头,带动产业发展,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香菇咋能这样种?”2018年,罗海军创办香菇专业合作社,刚开年就组织大伙制袋、养菌,一些老人议论纷纷。他解释,这是春栽香菇,种得早、收得早,“腊月就能出两茬,卖得出价格。”
当年,合作社种了5万棒香菇,从头年11月出菇到第二年6月,卖了近50万元。这下子,大伙服气了。贫困户张德兵去年在合作社挣了近1.5万元,逢人就说春栽香菇的好:“自己配料,成本低、损耗小,上个月刚做2.1万袋,做坏的不到500袋。”
罗海军计划今年发展6万袋,明年10万袋,“先让大家学到技术,再扩大规模。”
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余盛林早年在广东打工,常喝茶,“那边1克茶叶几十元,而在我老家,一斤几十元都不好卖。”想不通的他返村调查,发现问题:秦家坪村有500亩高山茶园,可管护不到位,茶叶品质没保障,更谈不上品牌。
他回村创办的合作社打出“老母荒”品牌,实行5个统一:茶园统一管理、鲜叶统一入社、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以前60元1斤的鲜叶,我保底价120元收购,但有一条,质量必须达到要求。”
有一次,一个茶农送来鲜叶,余盛林一看,芽尖带把,叶子也采大了,不肯收。茶农急了,当场闹起来。余盛林最终收下了,但付钱后转头把茶叶都倒进河沟里。在场的茶农一片安静。“从那以后,再没人拿不好的鲜叶来糊弄,对茶园的管护越来越用心。”
2019年,合作社产值130万元,给68户社员兑现分红61670元;今年,茶园扩大到800亩,产值预计240万元。余盛林请来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研发出6个系列产品,在3个电商平台上线,又流转100亩土地,准备建设一个规模茶园,打造直播“打卡地”。“想法很多,一步步来,关键还是把质量做上去。”余盛林说。
3个合作社让小山村变了样。2019年,村里7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整村出列。张喜忠计划把3个合作社整合一下,将资源、销售渠道和人力打通利用,“现在大伙心气高得很。过段时间路修好了,不少人家打算开农家乐、发展旅游哩。”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