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彭水易地扶贫搬迁 “搬”出幸福新生活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11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初夏时节,万物复苏。天刚蒙蒙亮,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三义乡莲花村建卡贫困户王胜权和往常一样,来到离家只有几分钟的食用菌扶贫车间上班。“如今我们两口子都围着扶贫车间‘转’,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2019年8月,王胜权和老伴搬进莲花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进三室两厅的新房子,说起今天的幸福新生活,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彭水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头号工程”,坚持“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加大集中安置力度,采取“政府统规、群众委托代建”模式,建成三义乡莲花村等12个集中安置点,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搬得出!探索建立“三三机制”
三义乡,位于彭水县城北部,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看到屋,走到哭,水苦涩,土贫瘠,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建卡贫困户罗必法曾住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山高路陡,条件恶劣。说起以前的生活,他很是心酸:从山上到山下,要走1个半小时,吃的是玉米、红苕、洋芋“三大坨”……
如何让贫困群众搬得出?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易地扶贫搬迁纳入全县脱贫攻坚“八大责任体系”“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重中之重,作为“一把手”工程高质量推进,按照“群众申报、村级评议、乡镇审定、开展验收”的原则,探索建立“三三机制”,实现“三合两不两有”。
开展“三个公示”——分别对拟搬迁对象名单、拟搬迁对象的旧房复垦面积、新建安置点被占地面积公开公示,充分保障群众知情权,调动拟搬农户积极性。
签订“三个协议”——分别签订搬迁协议、农房整宗地收储或旧房宅基地复垦协议、安置点被占地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回及补偿协议。
编制三个方案——完成安置点修建性详细规划、勘界、民房及附属设施布点后,分别编制搬迁农户房屋拆旧建新方案、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农用地转用及报批方案、安置点建设总体方案。
实现“三合两不两有”——遵循选址规划、勘测定界、地灾评估、修建性详规编制、总体建设方案编制、设计、施工建设等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实现用地合规、规划合理、程序合法、面积不超标、负债不超标、房屋有产权、后续有保障。
努力没有白费。2018年以来,彭水建成三义乡莲花村、大垭乡冬瓜村等12个集中安置点,目前安置贫困群众268户1002人。
2019年8月,罗必法一家从山上搬到山下,住进莲花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家里新添置冰柜、洗衣机、桌椅等家具,原来的木板床换成了席梦思。罗必法兴高采烈地说:“今天的生活比以前好了上百倍,老母亲住在这里都不想回老家了。”
如今,安心、放心、舒心的集中安置点,使贫困群众彻底改变“故土难离”的观念。
稳得住!坚持“两条腿”走路
5月6日,雨过天晴。清晨,润溪乡樱桃井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卡贫困户周素碧,顺着硬化的村道公路,约摸5分钟,便到达中药材扶贫车间,熟练地移栽天门冬。
周素碧一家4口,原住在高山上,房子很破旧,公路也不通。一年到头只能在地里种庄稼。逢到干旱季节,下山挑水来回要两个多小时。
润溪乡党委政府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得知周素碧一家恶劣的居住环境后,经常到她家走访慰问、交心谈心,宣讲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复垦等扶贫政策,鼓励她搬下山进行新的生活。
如何让搬迁群众稳得住?
彭水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合理科学规划选址。引导搬迁群众向“城镇、景区、工业园区、农业基地、农民新村”等5个区域搬迁,按照“补短板、强弱项、因地制宜”原则,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原则,坚持安置住房与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实施、整体推进。目前建设的12个集中安置点,位于场镇5个、景区2个、农业基地以及农民新村5个。
一条腿——合理完善配套实施。加快安置区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六通八有”,即通路、电、水、电视、通讯、网络,有产业基地、活动场地、购物超市、卫生室、图书室、议事堂、垃圾收运点、产业项目。目前全县累计投入67158.6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为后续稳定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环境。
这不,润溪乡根据樱桃井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辐射半径,探索建立“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开办扶贫车间,发展3000多亩中药材、经果林,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家门口轻轻松松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安逸!”周素碧乐呵呵地说。
“有了产业保障,才能长效脱贫。”县发展改革委主任王传军表示,彭水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搬迁户参与”,12个集中安置点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按“一点一品”全面配套农产品加工、旅游接待、中药材种植、淡水养殖等12个产业设施项目,助推搬迁群众脱贫稳定增收。
能致富!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
“感党恩脱贫速奔小康;谢政府帮扶喜住洋房。”这是春节前夕,三义乡莲花村建卡贫困户黄美胜贴在大门前的一副对联。
原来,黄美胜家有6口人,以前居住在小地名为文垭口的一栋木房子里。“房子不足60平方米,子女都是两个人一张床,一家人生活打挤得很!”
说起以前的生活,黄美胜叹了叹气:“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漏雨屋,生活过得一团糟。”
如今,黄美胜一家住进150平方米的小洋楼。“你看嘛,子女都有自己的卧室,还有1间厨房、1个餐厅、2个卫生间、2个客厅,住起宽敞得很!”黄美胜兴奋地说。
“全靠党的政策好啊,让我们从‘糠箩’跳到了‘米箩’。”黄美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他搬进安置点过的第一个新年,他要写副对联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
如何让搬迁群众能致富?
早在2018年,彭水就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及时促进产业发展落实落地,扩大产业对搬迁群众覆盖面、带动搬迁户能致富。
一来,对12个安置点投入资金2600万元,坚持“一点一品”强化后续产业配套,用于“扶贫车间、淡水养殖基地、种植大棚、冻库、乡村旅游设施”等配套建设。
二来,对分散安置区,投入资金3500万元用于产业设施建设,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在莲花村旁,有一个食用菌扶贫车间,成为搬迁群众就业好去处。
这是三义乡采取“公司+基地+村集体+就业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引进重庆沃邦农业发展公司发展的产业。
今年63岁的蹇春容是最先吃上螃蟹的建卡贫困户。
“以前只能守着种庄稼这个老本行,没有收入来源。如今在食用菌大棚基地务工,每天有80块的收入。”蹇春容拿“过去”与“现在”作比较。
“年纪大了,出门打工没人要。现在在家门口‘上班’,安逸惨了!”蹇春容心里美滋滋。
搬迁的目的是脱贫。彭水围绕搬迁后半篇“文章”,建立“龙头企业+集体经济+搬迁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贫困群众搬出大山,“搬”出幸福新生活。据统计,全县目前已带动搬迁户就业务工300人,实现户均增收12000元以上。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