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为茶添香 茶为民增收 万州“生态茶”拓展扶贫路
轻摘冒尖的细嫩芽叶,熟练地放入竹篓,一天下来,重庆市万州区新乡镇治华村向明发大概可以采摘5公斤左右的明前茶,挣到100多元务工费。不只是采茶,还有剪枝、施肥等农活,只要出工出力,都能获得报酬。
茶是万州发展山地高效型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万州以建设高山生态茶园、打造“三峡天丛”公用品牌为抓手,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力争到2022年,实现茶叶综合产值10亿元以上。
产业扶贫
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眼下,万州各大茶叶基地全面进入春茶采摘期,各地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加紧春茶生产,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在位于长岭镇青石社区的万州区江南茶厂的生产基地,工人们散布在树木葱茏的林下茶园,采摘刚刚冒出的嫩绿芽头。据企业负责人夏吉安介绍,由于今年气候适宜,茶树长势良好。
“今年我们茶园的长势很不错,特别是我们的林下茶园,长势特别好,预计比往年增产20%左右,今年春季清明前的鲜叶采摘量估计有2万公斤到2.5万公斤左右。”夏吉安介绍。
在江南茶厂的茶叶加工车间,有20多年从业经历的夏吉安对“杀青、揉捻”等工序精心把关,确保加工出的茶叶能够充分展现万州高山生态绿茶的独特高栗香和鲜爽味。为了确保疫情防控和春茶生产两不误,长岭镇组织工作人员到采摘、加工现场检查指导,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作为万州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万州区江南茶厂在长岭镇青石社区和老土村共发展高山生态茶园1200多亩,种植有“川小叶群体种”“巴渝特早”“福鼎大白”等十几个优良茶树品种。企业生产的针形绿茶和功夫红茶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茶叶博览会金奖和万州区“茶王”称号。目前,常年在茶园基地务工的村民有100多人,其中贫困户有20多人,每年企业的劳务支出在200万元以上。
长岭镇鹿池村一组贫困户程柏桃,从去年开始一直在这里务工,或采茶,或修枝,去年共收入了1万多元。
不只是程柏桃,长岭镇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这个茶园对贫困户的增收带动作用一方面是企业租赁土地,土地的租赁价格大概是300元左右一亩,让村民有了租金收入。另一方面是企业在春季和其他季节,包括采茶尤其是春季茶,每天用工100多个人,采茶熟练工每天的收入大概是100多元,一般的工人每天的收入也有70元到80元,通过这些方式,贫困户实现了增收。
笔者从区农业农村委了解到,目前全区5.2万亩高山生态茶园的春茶生产已经全面展开,预计春茶鲜叶产量约3000吨,干茶产量700吨左右。
品牌助力
“三峡天丛”公用品牌诞生
品牌是市场经济中的“王牌”。以前,万州虽然有10多家登记在册的茶叶加工企业,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牌子,少的2至3个,多的达5个,却没有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品牌?如何打造?一时间,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抱团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公用品牌!万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去年年底,随着“三峡天丛”茶叶品牌推介会的召开,万州区十二家茶叶企业的数十种产品精彩亮相,它们都拥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三峡天丛”。
“三峡天丛,从天而降”,这是对万州茶叶公用品牌面世的一个生动描述。“天”,代表高海拔、高山云雾出好茶,又含有天选最好之物的意思;“丛”纳入了群体种,万物共生,分散分布,小而美的特色。
诞生于万州的“三峡天丛”,结束了万州区茶产业没有公用品牌的历史,标志着万州茶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
为让“三峡天丛”持续健康长远发展,由政府引导、万州区茶叶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万州茶叶商会。万州区12家茶叶生产企业加入,在未来的道路上,将共同谱写万州茶产业发展新的篇章,以此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落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打好“三峡牌”要求,发挥三峡库区的气候资源优势,整合茶叶产业资源,提高茶叶种植水平,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
万州茶叶商会旨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共育“三峡天丛”区域品牌,共享科研技术人才资源,共防自然市场各种风险,共促产业提质健康发展,努力把万州茶叶卖得更远、卖得更快、卖得更好。
万州茶叶商会的成立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大家承诺,要共筑万州茶叶产业发展之梦,共唱茶叶“三峡”品牌之歌,共克茶叶产业发展之艰难,共谱万州茶叶产业发展之新篇章。
深谙品牌重要性的重庆聚缘川秀茶叶公司负责人何开龙说:“‘三峡天丛’这一公用品牌的诞生,相当于给我们茶企吃了一颗定心丸,增强了我们的发展信心,我们定会维护好这个金字招牌。”
加快发展
培育茶产业发展新动能
三峡巴山绵延起伏,渝水纵横流淌千年。
万州是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中的优质茶叶产区示范区(县),是重庆市五个重点产茶区(县)之一和渝东北生态有机茶区的区域中心。区委、区政府把发展茶产业作为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带动三峡库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特色产业。
针对万州区茶产业“基地分散、规模小”“企业弱、缺龙头”的现状,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制定了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为抓手,规范绿色管护技术,提升春茶品质,综合开发夏秋茶”的茶产业振兴思路。
推广绿色防控确保质量安全。从2015年开始,万州区在全区重点茶叶基地全面推广“太阳能杀虫灯+黏虫色板+石硫合剂封园”病虫害防控技术;采摘茶园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幼龄茶园推广地膜(地布)覆盖或间种(黄豆、三叶草、食用菌等)抑制杂草生长技术;全面推广“自制有机肥+专用复合肥”的肥水管理技术,杜绝单质化学肥料的使用,大力推广有机肥,茶园土壤得到很大改善。
目前,全区有两个茶叶基地39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认证。其中,欧盟和美国有机认证1个;5个茶叶基地近15000亩茶园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获得有机和绿色认证的茶叶基地达37.1%,力争在“十三五”未超过50%。
综合夏秋资源提高种茶效益。近年来,通过开发“出口绿片茶”“工夫红茶”和“茉莉花茶”等三条途径,年生产出口绿片茶30多万公斤、工夫红茶40多万公斤、茉莉花茶10多万公斤,改变了过去只加工春茶、弃采夏茶的生产模式。目前,夏秋茶产量占全年茶叶产量的60%以上,产值接近40%,极大地提高了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益。
……
一项项措施像一块块石子扔进万州茶产业发展的大湖,激荡起一朵朵漂亮的水花。
如今,万州茶产业交上了一张完美的答卷。全区茶叶基地规模达到5.2万亩,其中投产茶园3.2万亩,茶叶综合产值5亿元,并成功注册“三峡天丛”公用品牌,基本形成了以“针形名优绿茶、改进型工夫红茶和茉莉花茶”为主的产品格局。
更可喜的是,区委、区政府把茶叶作为发展山地高效农业的特色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扩大产业基地,坚持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推广,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茶庄园”,培育茶产业发展新动能。到2022年,全区茶园基地面积将达到7万亩,茶叶综合产值在10亿元以上。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