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绿满田园瓜果香 游人如织乡愁浓
春季赏花看景,夏季避暑纳凉,秋天登高望远,冬天泡温泉养精蓄锐……在朋友圈里,重庆渝北的各个“网红”点,一年四季总会刷屏,引来一拨一拨的游客畅游渝北。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今天,我们回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渝北乡村振兴的“心路历程”,一幅云卷云舒的美丽乡村画卷铺展开来,它是国家建设与改革狂飙突进之下,波澜壮阔时代大潮下的精进。
有这样几个大事件在《江北县志》《渝北年鉴》等史料里特别醒目:1949年11月30日,江北县获得解放;45年后的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江北县,建立渝北区;2018年,渝北成为重庆主城唯一的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70年来,昔日拥有50多个乡镇的农业大县“江老幺”,已成为重庆市GDP排名第一的大区,让我们触摸到了改革开放推动下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给渝北带来的山乡巨变。
改革引领
推动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
“从50多个乡镇到22个镇街,部分乡镇变为街道,部分乡镇被撤并,这个过程贯穿着乡村振兴战略这条主线。”龙塔街道干部刘魏告诉记者,昔日的龙溪镇后来一分为三,成为龙山、龙塔、龙溪街道,是渝北山乡巨变的一个缩影。
据《江北县志》记载,至1949年底江北县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仅为692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6359万元。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12510万元。1979年起,县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条战线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37507万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1981年12月3日,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产品支配权和经营决策权,农村、农业的发展活力得到空前释放,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
发展乡镇企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江北县志》记载,1985年—1994年,是江北县乡镇企业发展最快的10年,1994年比1985年增长22倍,总收入增长37倍,吸纳了大量农村人员进入企业务工。龙溪镇企业片区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龙溪、回兴、两路等成为全市“明星乡镇”。“乡镇企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一些村民变为市民,这正是乡村振兴最直接的成果。”刘魏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那么,乡村振兴该如何理解,又该怎么干呢?渝北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实施农旅融合,深入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三项改革(即“三变”),戮力推动“三环十景”建设,大力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即“三增”),让全区乡村旅游休闲有玩头、文化有说头、产业有奔头、发展有势头、农民增收有靠头,推动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
山乡靓化
岁月不居 乡愁更浓
“1948年,我出生于大盛乡高坪村。1968年,我应征入伍时,天还没有亮就开始走路,天黑了才赶到两路。如今,渝北的乡村公路已实现了村村通,我们回老家直接将车开到了家门口。”71岁的退休干部幸世伦告诉记者,“从一个放牛娃儿走到今天,我见证了农村的巨大变化。”
去印盒看李花,去兴隆摘杨梅,去古路吃仙桃李,去茨竹放牛坪吃梨子……如今,每到周末,这些体验游都成了很多市民的日常休闲方式。
“1978年,放牛坪还是荒山。也是在这一年,放牛坪村开荒建梨园。”茨竹镇干部邬德品告诉记者,如今茨竹放牛坪梨花节已成为游客刷屏的理想场景。
在渝北,除了放牛坪梨花节,还有印盒李花节、玉峰山樱桃节、兴隆杨梅节、石船重桥葡萄文化节、茨竹荷花节。2014年,木耳镇“白云印象”、统景镇“印盒李花”、茨竹镇“放牛坪梨花”、古路镇“草坪红枫”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美丽田园”。
2012年,“渝北梨橙”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14年,“歪嘴李”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这一年,统景镇印盒村、茨竹镇梨园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近年来,渝北区点线面结合,全面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区级相关部门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以“八改六化”为整治标准,点上以巴渝民居为特色,线上聚焦“三环十景”,面上以排危、拆棚、保洁、栽树为重点,抓点串线拓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礼朝屋基、聂家院子、胜天大土湾等13个建筑风格得体、生态环境宜人、乡愁韵味浓郁的示范点形象初显,成功创建1000户美丽庭院、13个绿色示范村庄。
同时,分类推进农村危房整治,全区四类重点对象C、D级危房基本消除,一批特困家庭实现拎包入住。
岁月不居,乡愁更浓。一系列举措,不仅让渝北农村一批“忧居”变“优居”,也让周边的环境美了起来。
精准施策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到2020年,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号角。
这一刻,渝北乡村振兴战略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回望来时路,我们发现,近年来多个中央“一号文件”都释放着政策带来的红利,让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并驾齐驱,让渝北农村地区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1986年至1995年,古路、大盛等6个乡镇和两路镇鹿山观光农业示范村编制了建设规划。1995年初,区委决定建设10个小康示范村,随之制定了包括两路镇鹿山村、木耳镇学堂村、茨竹镇梨园村、统景镇远景村等6个小康示范村的规划。到1998年,基本建成农村居民新村5个,64000户农民新建、改建了农房。已有30个乡镇、564个村相继步入了小康行列,11个贫困村实现建制脱贫。
实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2015年,渝北区推行“区领导+区级部门+机关干部”双联动帮扶模式,全力推进产业扶持到户等“六个到户”。当年,全区1367户3893名农村建卡贫困人口脱贫,农村建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910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这一年,统景镇成功创建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渝北全面启动跨越“数字鸿沟”行动,确定天仙洞村、中和村等10个村为试点村,加快推进农商通等项目,让村民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
“2015年渝北区有1367户贫困户,截至目前全区只有32户贫困户,几年来贫困户大幅减少。有人说,到2020年就好了,所有的人都脱贫了,就没有贫困户了。事实并非如此,相对贫困人员依然客观存在。我们要建立扶贫帮困的长效机制,让贫困的脱贫、脱贫的不再返贫。”区扶贫办负责人说,“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其载体就是各种专业合作社,以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智慧兴农
“互联网+”做强特色高效产业
2000年,经农业农村部等四部委批准,渝北区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试点区县,在15个乡镇试点,培训3000人。全区建立教学点45个,实践基地15个,让每个青年农民在全面提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上,掌握1-2项农业新技术。
“今天,我们说到智慧农业的时候,更多的是指‘互联网+农业’,比如农场主在城里办事时,就可以通过手机遥控指挥农业自动化、智能化设施”。摄影爱好者江禄告诉记者,如今,渝北现代化的农业基地是他最喜欢的打卡地。
据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2018年以来,该委围绕“三花六果”,聚力推动南北大道伏季水果产业带、统大路现代化柑橘产业基地等五个集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于一体的万亩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新增特色高效产业1000公顷;广泛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林下+”等田间套种模式,实施土地宜机化整治322公顷,大盛镇青龙村柑橘基地“五改促五化”产业振兴模式得到国家农业农村部充分肯定;与中冶赛迪公司共建全国首个初级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让全市首个智能农业产业化实验基地落户仙桃数据谷,基本实现都市智能农业的种植、育苗、实验、科学普及以及高端光电信息技术高效研发与应用转化。
全国首个初级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落户渝北不是偶然的,因为渝北有一块金字招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国工程院荣廷昭院士专家工作站签约落户,合作开展玉米育种高新技术研发及应用;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围绕农业大数据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业空间技术等领域,合作开展农业科技开发及成果应用推广;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合作共建渝北分院和大健康基地,争取今年内建成1400平方米中等规模标准化组培室,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自动控制温室系统,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