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东石村:“绿色”养殖让农民增收过上好日子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旗帜,位于松江区叶榭镇的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东石村,去年因为产业等方面的不足,而与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失之交臂。
2019年以来,东石村在产业发展方面补上短板、生态建设和生活改善方面续足动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传统农业提质增效
东石村的家庭农场主吴杰100亩优质早熟稻将迎来收割季,因为是优良品种,又抢了“早市”,今年眼见的“好收成”让吴杰心生期待。
东石村是浦南典型的纯农业村,全村有2300亩耕地,吴杰是17家家庭农场之一。虽然是传统农业,但是要增收,也需要玩出“新花样”。在吴杰的农场,首先是调优了种植结构,吴杰介绍,“原来的一般品种不种了,地里种的都是松早香1号和松香粳1018两个‘松江大米’优质品种”。
除了田野上的“加减法”换来的产业布局上的一手“好牌”,最关键的是,吴杰的农场实现了“订单农业”和“品牌农业”的转型。和叶榭镇其他16家农场一样,吴杰与松林工贸有限公司签约,订单种植,稻谷由松林公司统一收购,加工后统一印上“松林”品牌走向市场。
“农民不愁销售,有了松林公司的品牌和销售,收购价格还可以高出国家收购价17%,100亩的稻田,至少要比以往多出3万元。”东石村农副主任严清海介绍,东石村2300多亩耕地大部分已经与松林公司签约,两年内计划全部完成签约。此外,为了进一步充实种粮户的“腰包”,村级也将积极支持农场主成立合作社,鼓励农民自身拓宽大米销售渠道,从“卖稻谷”到“卖大米”,从而提高农民种粮的附加值。
“好生态”到农民的“好日子”
乡村的主体是农民,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在农民。过去,东石村通过中小河道整治、拆违和污染企业减量化工作,大幅度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态,使农民的生活环境更美丽、更宜居。此外,绿色养殖也致力于农村生态的改善。村民陈啸是东石村的两家种养结合户之一。
不同于传统养殖,陈啸的猪场采取“绿色”养殖方式,喂养添加益生菌的专业饲料,提高生猪肠道功能,促进生猪成长的同时,也使排泄物更为健康,减轻异味。粪污收集后,制成有机肥就近还田,既削减了化肥使用,也实现废弃物“零排放”。
有了好环境,还需有村民的“好日子”。从去年开始,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农民集中居住在东石村如火如荼开展。根据农民集中居住方案,东石村400多户农户将搬往隔壁兴达村的农民集中居住点。
相比以往,居住点的生活条件和基础配套将实现质的跃升,“原来离公交站点都有4公里路程,部分村民生活在高压塔下受信号干扰,搬到新居后,居住条件提高了,出门就是公交站点,还会接通天然气,计划中还有幼儿园”。
说到这些,村党总支书记王小龙和将要搬迁的村民一样兴奋,“13栋样板房建设已经完成拆迁腾地工作,计划10月份将要开工,一期150户年底计划建设,加上兴达村,小区700户预计三年内建成。”
以融合唤醒“沉睡”资源
改善农民的居民条件和生活配套,王小龙和村民一样,是开心的,但开心之余,在王小龙心里,还多了一本“发展账”——村民搬出去了,但是原来的建设用地还在,村里良好的生态还在。这些能否成为村级经济进一步挖潜的空间?
“乡村的活力最终来源于兴旺的产业”,要实现农业全面升级,除了传统农业方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还不能关起门来发展农业农村,不能单纯就农论农”,在农村呆了20多年,王小龙对于东石村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思索——筑牢“一产”农业基础的同时,还要实现与三产旅游的融合发展。
“留在我们东石村的土地和好生态,就好比沉睡的资源,也需要唤醒,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本”。经村班子成员“合计”,一致认为,这次集中居住项目,带来村民生活改善的同时,也将带来东石村接轨“乡村旅游”等现代农业的契机。
“要让农民的生态优势变成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本,让东石村的老百姓也吃上生态饭、旅游饭”,东石村的领导班子一有机会就会去示范村考察学习,另外在发展的土地和空间方面,也提前下好了“先手棋”——原来村部和其他建设用地已经在搬迁之前提前申请固定下来,这些土地和生态资源盘活,以及东石村的“三产”融合,只等政策的“东风”和一个合适的机会。
除了产业、生态和农民的生活,乡村的治理和文化也是乡村振兴的重头戏。“群雁要靠头雁领”,在东石村,“全开放式”的办公场所,俨然已经成为乡村治理的“样板工程”——无论是书记还是一般工作人员,都在底楼开放办公,“打开大门”容纳村民的各种意见建议,维护着村庄的和谐稳定。
而文化方面,王小龙坦言,这也是东石村振兴发展的短板。他认为,乡风文明无法速成,传承保护发展乡村优秀农耕文化,树立现代新风,还要靠久久为功去养成,因此,下一步的“紧要任务”是要挖掘乡村本土文化人才,鼓励引导各界人士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并激活人、地等因素,全面释放发展的活力。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