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中国休闲食品之都”乡村振兴在“行动”
临颍县围绕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要求,在全县开展富裕宜居、文明守法“双示范村”创建活动,选择产业基础、环境基础、干群基础等条件较好的村庄作为试点村,由县直单位对其“一对一”帮扶,力争到2020年,全县40%的行政村达到“双示范村”标准,带动形成“产业强、农民富、环境美、乡风正”的“三农”工作新格局。
目前,全县367个行政村中,村级集体固定资产超亿元的村6个,超1000万元的村11个;年集体收入突破亿元的村8个,突破1000万元的村6个,突破20万元的村59个,突破5万元的村176个,有集体收入的村35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5.6%。临颍县被确定为全省18个乡村振兴示范县之一,被省委政研室确定为乡村振兴调研联系点。
6月29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产能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作为有着“中国休闲食品之都”称号的临颍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推进举措,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了乡村振兴良好开局。
为充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做法,组织人员先后赴浙江、湖北等地考察,并在浙江大学召开了临颍县乡村振兴专题研讨班,邀请专家学者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在此基础上,县里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临颍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等一揽子文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确保乡村振兴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有了顶层设计,完善了政策保障,确定了目标方向,临颍县把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细化为37个专项“行动”,全面实施,逐一落实,攻坚突破。
1、致力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实施粮食安全行动。高标准推进千亿斤粮食、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等项目建设,全县88万亩耕地中,已建成高标准粮田65万亩,占比74%。优质小麦种植36万亩、占麦播面积的55%,平均亩产达1300斤,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万吨以上,实现了粮食连年稳产增收。
实施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制定出台大力发展小辣椒产业的意见,以小辣椒为主的“四彩”高效农业初具规模,全县形成了“东有辣椒、西有烟叶、南有大蒜、北有蔬菜、花卉苗木沿路围城”的50万亩高效农业发展格局,高效农业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60%。
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行动。推进农业产业联合体、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建设,扶持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群化、现代化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4家,市级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2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社45家;家庭农场562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两家。
实施智慧农业运行规范化行动。以“一云两中心三平台N个系统”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不断拓展延伸智慧农业功能,为乡村振兴厚植科技基础。
实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行动。在面上,总结南街村、北徐、龙堂等经济强村发展经验,探索了增加村集体收入“十种模式”,全面推广壮大村集体经济。在点上,依托产业优势和工业园区,集中规划建设了5个村级集体经济工业园,目前已覆盖所有贫困村、脱贫村,收益年限20年以上,每年每村增收5万元,不仅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而且确保了村集体收益最大化。
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行动。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作为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严格按照上级政策要求,严格落实各项工作程序和各环节工作任务,不盲目创新突破,按照既定环节步骤,稳妥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全县367个行政村清产核资工作已全面完成。
实施特色小镇建设行动。鼓励各乡镇和行政村突出自身特色,重点推进杜曲木业小镇、王岗辣椒小镇、繁城民族餐饮小镇、皇帝庙文旅小镇、瓦店田园综合体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做大产业支撑,完善服务功能,增强集聚能力,着力打造特色区域带,带动县域全面提升。
2、全面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实施城市提升行动。以畅通临颍、水城临颍、森林临颍、秩序临颍、文明临颍“五个临颍”建设为重点,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为方向,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黄龙特色商业区、现代家居园区、现代物流园区、颍川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老城改造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七区同建”,以产兴城、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着力实现城乡联动发展。
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县财政每年拿出4000多万元,以购买服务的模式引入4家专业保洁公司,实现了农村垃圾保洁市场化运作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探索推行“城郊乡镇并网处理、中心乡镇自建处理、偏远乡镇生态处理”三种模式,实现了农村污水处理全覆盖。
实施森林临颍生态建设行动。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暨“森林临颍”建设,围绕特色高效农业种植,打造了107国道、许泌路、京港澳高速、S329省道“三纵一横”花卉苗木产业带,形成了8万多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生态廊道绿化率达90%以上,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围绕市级园林乡镇、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高标准打造示范村绿化美化工程,建设绿化示范村135个、绿化模范乡镇9个。
实施农村“四好公路”建设行动。制订出台了《临颍县农村公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创建“四好农村公路”实施方案》,累计投入3.64亿元,高标准新修改建各级道路285条492公里,改造危桥45座2220延米。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公路777条1434公里,构筑了“四纵四横三环”农村公路主干路网框架,公路网密度和人均公路里程居省市前列,农村公路管养水平居省市前列。
实施秸秆回收利用行动。探索推行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和固定式收储站点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推动等措施,着力解决由于秸秆废弃和违规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至目前,全县367个行政村全部设置了临时存放点,每个乡镇建设1~2家收集站,建成了25个秸秆集中收储站,实现了秸秆集中收储全覆盖。
实施“厕所革命”行动。镇区公厕方面,按照50%采用装配式建设的标准,在全县16个乡镇建设64座公厕。农村户厕方面,按照“乡镇统一招投标、统一建设,县级统一验收”的模式,积极推动各乡镇进行户厕改造。
实施生态水系建设行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四水同治”,改善提升全县水环境质量。先后投资2.87亿元,对全县11条河流进行疏浚清理,着力实现全县水系治理全覆盖。同时,全面启动投资2.5亿元的“颍水入城”工程,着力打造“两纵五横一廊”县域生态水系,全面提升“水城临颍”建设水平。
实施农村清洁能源推广行动。全面实施天然气“村村通”工程,在乡镇层面已经实现天然气通乡镇全覆盖,在村级层面累计入村267个行政村、入户36520户,有效解决了农村能源使用结构单一、不能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等问题。
实施乡村规范整治行动。结合人地增减挂钩,强力开展以“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为主的“三项整治”,累计治理“空心村”80多个,收回荒坑荒片3280亩,整治土地5530多亩,既改善了农村环境,又增加了土地储备。
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行动。在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的基础上,适时启动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计划5年内淘汰300米以下饮用水井,目前已完成12个饮用水井的改造提升工作。
实施乡镇医疗建设提升行动。投资4000多万元,对全县12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提升,创建国家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5个;投资2200多万元,开展标准化村级卫生室达标行动,全县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已全覆盖。
实施城乡教育融合发展行动。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改善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以瓦店镇、窝城镇、陈庄乡为试点,探索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杜曲镇、固厢乡分别利用社会资金建设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积极探索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加快推进乡镇教师周转房、学生宿舍、餐厅等项目,目前项目正在顺利实施。
实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行动。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全县367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文化活动广场,实现了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同时,由文化、教科体等部门配备健身器材、音响等设备,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3、宣展倡树和谐文明乡风
实施文明守法村创建行动。把创建“文明守法村”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治理、廉政教育、环境整治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截至目前,80个村达到了文明守法村标准,对13个先进村进行了表彰奖励。
实施“一约四会”规范建设行动。发挥农村自治功能,加强村民相互监督,指导督导各行政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将移风易俗、乡村振兴战略、扫黑除恶等内容,全面融入村规民约和“一约四会”章程,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
实施中华文化浸润行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中华文化润临颍、崇德守礼我先行”为载体,推进移风易俗,着力营造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农村优良文化氛围。在皇帝庙乡建设乡村振兴党建主题馆,弘扬中华美德,提升群众文明素质。
实施“临颍好人”创评行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乡贤和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临颍好人”选树活动,培育挖掘道德先进典型,传承良好家风家训,传递正能量。
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行动。设立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为新时代文明学习中心、传播中心、志愿服务中心、中华文化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5个板块。在乡镇、村、单位、学校、社区等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牢牢夯实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
4、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实施平安乡村建设行动。以“平安乡镇、平安村居”创建活动为抓手,全面推行“3+1”乡村治理模式,构建消防、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乡村治安防控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实施扫黑除恶治乱专项行动。创新开展“转作风、强基层、扫黑除恶治乱逐村(社区)行”活动,全县2000多名干部下沉一线、集中扎伙、合力攻坚,着力实现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无乱固基、基强发展。
实施“民情夜市”行动。由各行政村每周或每旬召集“五老协会”、“便民服务协会”、乡镇包村干部、包村民警等人员,对村内的邻里纠纷、矛盾动向、邪教动向、特殊群体动向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等问题,进行集中讨论评议,让群众有地方说事、有明白人评理,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效果。
实施“村干部直审”行动。创新推行“村干部直审”工作,坚持“三年一审、一审三年”,聚焦农村财务监管漏洞问题,通过将审计触角延伸至基层“最后一公里”。目前,完成首轮对366个行政村的审计工作,累计审计资金73219.44万元,移交违规违纪案件线索45起,已进行党纪处理49人,累计为村集体追回资金56.55万元。第二轮“村干部直审”工作已审计10个乡镇81个行政村。
实施“阳光村务”行动。把“阳光村务”建设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公开内容零漏项、公开范围零盲区”的要求,公开内容涵盖党务、政务、村务、财务、事务以及农村低保、脱贫攻坚、民政优抚、党员发展等11类90多项内容,实现了公开内容全覆盖。
实施村居巡察行动。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县一盘棋”的巡察格局,通过将巡察监督与“村干部直审、阳光漯河、派出派驻”工作相结合,紧盯精准脱贫、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阳光村务、基层党建等群众广泛关注的问题开展巡察。截至目前,共完成102个村(居)党组织巡察,发现村(居)党组织的问题及问题线索589件。
实施农村党群服务工作站建设行动。在各管理区选择一个中心村建设党群服务工作站,打造“一公里服务圈”。目前,各乡镇已建成65个党群服务工作站。同时,整合组织、民政、卫生、文化等部门资源,先后投入资金6000万元,新建、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80多个,实现了村级活动场所全覆盖。
5、整体促进群众生活富裕
实施食品产业带动行动。围绕粮食深加工发展休闲食品产业,培育食品企业128家,实施“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10多万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或从事关联产业,2018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344元。
实施人才振兴行动。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加大创业扶持,强化干部轮训,着力打造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三农”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实施脱贫攻坚硬仗全面胜利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要求,以“三为主、一落实、两保障”为工作主线,纵深推进政策落实、转移就业、农业产业化等16场“造血、输血、活血”总攻硬仗,全力以赴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总攻战。
实施扶贫基地和扶贫之家建设行动。注重发挥农业产业优势,通过整合扶贫资金、用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盘活村庄资源、引导民间投入等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各类产业扶贫基地、扶贫车间,累计建成扶贫基地63个,扶贫车间4个,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了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实施爱心超市、爱心基金建设行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开展社会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引导全县爱心企业募集资金近1000万元,设立村级爱心救助公益金148个、建立扶贫爱心超市91个,帮助村级组织解决对困难群众的发展激励和临时救助问题。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